大数据将对实体经济发挥更大支撑作用 ——专家解读《工信部“十四五”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
11月30日,工信部印发《工信部“十四五”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下称“十四五”规划)。“十四五”规划指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迈进的关键时期,对大数据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产业将步入集成创新、快速发展、深度应用、结构优化的新阶段。钢铁行业在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过程中,与大数据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此,《中国冶金报》记者采访了工业4.0研究院院长胡权,请其对“十四五”规划进行解读。
《中国冶金报》记者:“十四五”规划与大数据产业“十三五”规划相比,延续了哪些内容?又有了哪些新提法、新的侧重点?
胡权:“十四五”规划与“十三五”规划相比,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继承方面,第一,“十三五”规划提出“数据是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十四五”规划延续了这一提法。第二,“十四五”规划对“十三五”的发展成效进行了总结,即政策体系逐步完善、产业基础日益巩固、产业链初步形成、生态体系持续优化。第三,“十四五”和“十三五”属于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十四五”规划在“十三五”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出了安排。
同时,“十四五”规划也有一些新提法和新的侧重点。一是提出把大数据作为生产要素。2020年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将“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并首次将其与其他传统要素并列。这次则是将“数据是新时代重要的生产要素”写入了大数据产业的五年规划中。二是“十三五”规划强调“重大任务和重大工程”,意味着那个阶段的发展需要国家进行基础性投资,具有一定的公共属性;而“十四五”规划的提法是“主要任务”,更倾向于一种国家层面的顶层规划,鼓励各地围绕这一主要任务做出具体部署和安排。这两种提法体现了大数据产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因而发展重点有所差异。三是“十四五”规划更强调有序发展。在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方面,“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健全数据要素市场规则”“建立数据要素价值体系”。这意味着,“十四五”要着力要结束之前大数据产业“野蛮生长”的状态,更强调市场规则的建立和价值的呈现。同时,“专栏3 工业大数据价值提升行动”“专栏4 行业大数据开发利用行动”等内容体现出更注重工业大数据的发展和对实体经济支撑作用的倾向。这与“十三五”时期多由互联网公司等对大数据进行金融化,导致实体经济参与度不高的情况有了明显差异。
《中国冶金报》记者:“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您认为,理想的数据要素市场应是什么样子?钢铁行业属于数据管理基础较好的领域吗?钢铁行业可以为这一市场的培育做出哪些努力?
胡权:“十三五”时期,数据要素市场的发展比较初级,呈现出一种金融化的势头,而大数据如何深入产业、工业领域,迄今为止没有找到非常合适的方式。难点在于工业领域的数据大多是独家的,市场发挥不了作用,可交易属性不强。过去有些企业把工业数据拿到银行做信用评估,但由于市场机制没有形成,这里边容易出现造假等问题。为此,“十四五”期间,把产业级、工业级的大数据应用起来还很有挑战,有很多基础性的问题有待研究,应在“十三五”打下的基础上继续探索。
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应对数据进行深加工。钢铁行业在大数据领域的投入比较多,也相对积极,但当前依然只局限于解决生产、管理问题,而数据要素如何服务创新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方案。第一是在产品创新方面,数据有助于提高材料的研发效率。例如可以通过大数据进行模拟,进行各种材料的组合及研究。在这方面,钢铁行业研究、利用得还不够。不过,这也涉及材料科学数字化的问题,具有一定挑战性。第二是跨界创新、联合创新的问题,关键在于数据能不能进行有效的传递。这是相对务实的一种做法。目前,钢铁行业主要聚焦供应链创新方面,然而实践效果不太理想。在这方面也需要加强研究。
“十四五”期间,钢铁行业能够在这两方面创新上做出成果,会对行业发展产生很突出的价值。
如果要助力培育数据要素市场,钢铁行业可以孵化一些科技型子公司或控股公司。这样的公司往往首先将钢铁行业作为数据应用的场景,在这个过程中会提炼出一些工业级数据应用的通用性问题及经验,从而为其他行业发展提供借鉴。从一个行业开始孵化,最终发展为给多个行业进行服务的公司,这也是国家所提倡的一个方向,科创板、北交所目前都为这类公司提供上市的便利。宝信软件就是钢铁行业孵化出来的一家典型科技型企业。
《中国冶金报》记者:“十四五”规划提出,提升数据要素配置作用。加快数据要素化,培育数据驱动的产融合作、协同创新等新模式;推动要素数据化,促进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在行业间、产业间、区域间的合理配置。您认为,应如何理解“数据要素化”和“要素数据化”?
胡权:“数据要素化”简单来说,即把数据变成一个要素,使数据可以在其他行业应用。如果把数据拿到银行做信用担保,那就只是一种担保资源;如果可以把数据提供给合作方,作为对方研发的基础,这就把数据要素化了。
“要素数据化”即把现有的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传统生产要素数据化,这相当于我们常说的“数字化转型”。如果把每个人的位置信息作为要素来处置,其用于疫情防控时就可以变为可追溯的数据,再演变成绿码、红码等,这个过程就实现了要素的数据化。这样方便建立一套应用模式,也有助于保证信息安全。数据与信息的区别值得注意,数据是对信息加工处理过的一个统计意义上的概念,具有中立性;而信息不是生产要素,因为它与特定对象相关。
“数据要素化”和“要素数据化”是企业应用大数据的一个基本方向和策略,工业企业应加强研究如何使用数据、如何把数据变成宝,使其尽快发挥作用。
《中国冶金报》记者:“十四五”规划提出,延伸行业价值链。加快建设行业大数据平台,提升数据开发利用水平,推动行业数据资产化、产品化,实现数据的再创造和价值提升。您认为,行业数据资产化、产品化意味着什么?目前,钢铁企业也逐步建立起大数据平台,您怎样评价这些平台能够发挥的作用?需要在哪些地方进一步完善、优化这些平台?
胡权:行业数据资产化、产品化是未来发展的新方向,但对于实体产业还不太容易,很容易演变成发展供应链金融。
目前,全国第一家以大数据命名的交易所——贵阳大数据交易所业务几乎陷入停滞状态,刚刚成立的上海数据交易所则不再强调大数据。这里边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我国目前的基础研究不到位,尚未把运行的规律研究清楚。数据资产化、产品化并不意味着把数据拿过来打包、下载这么简单,它需要经济学家、行业专家共同研究,进行一些产品设计。二是产业发展可能没到可以做数据交易的阶段。
其实,“十四五”规划更多展现了一种发展的前景,能否实现还要看市场主体(企业)能否积极变革创新。举个例子,德国EPLAN公司主要做机柜,西门子要从这家公司采购机柜,EPLAN公司便把相关的信息数据化了,并形成数字孪生模型。通过在线平台,西门子可以看到这个模型,并且能够把模型装到自家系统里与设备进行匹配,匹配好就直接下单。西门子还可以直接购买使用这家公司数字孪生模型相关的数据,按期付费,这就形成了一种工业级数据交易,实现了数据的资产化、产品化。
钢铁企业的大数据平台,目前主要集中在企业内部,未来的趋势一定是逐渐普及,但目前大家还都在各自建设。我的建议是,一方面,企业级的“新基建”应该由集团统一来做,避免重复建设;另一方面,相关业务场景的应用可以由子公司来建设,即华为所说的“让听得见炮声的人来决策”。
另外,我认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最大的特征便是技术之间的融合和创新。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进行跨界。一是行业跨界,需要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来发挥作用;二是技术融合,单一研究大数据一定会陷入困境,与人工智能、物联网、数字孪生等技术相结合,可能就会有新的突破。钢铁企业可以结合自身经营的重点在跨界方面加强研究,促进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