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中国人均肉类消费远超膳食标准 2023猪肉​市场现状及前景分析

中国人均肉类消费远超膳食标准

民以食为天,食物不仅是人体能量的来源,更与健康紧密相连。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我国居民营养状况显著改善。每年5月第三周为“全民营养周”,中国营养学会近日发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旨在指导居民通过平衡膳食改变营养健康状况、预防慢性病、提升健康素养。


(相关资料图)

从吃饱到吃好,再到吃出健康,随着中国人餐桌上的食物不断改变,与之相关的健康问题也在变化。

数据显示,我国人均每日的肉类摄入量为164g,远超过膳食指南推荐的每人每日40~75g的摄入量。该数值在近年来不断上升,我国在1961年人均每日肉类输入量为20g,到2011年时上涨至了254g,同比上升了约13倍。

麦肯锡最新发布的《中国肉食消费市场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肉类消费总量高达近1亿吨,占全球总量的27%。但人均肉类消费量对比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2021年,我国肉类消费量是美国的2倍,但人均仅为美国的一半。

肉是健康的必需品,长期不吃肉反而会给健康带来威胁。我国肉类消费以猪肉为主,禽类、牛羊肉等作为重要补充。

肉类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对于提高身体免疫力有帮助,长期不吃肉容易导致免疫力下降;肉类内含有的脂肪是激素分泌的原料,长期不吃肉容易导致内分泌系统失调,诱发一系列的健康问题出现;且肉类内还含有丰富的铁元素,长期不吃肉的人罹患缺铁性贫血的风险也会上升。

中研普华产业院研究报告《2023-2028年猪肉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报告分析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猪肉生产和消费市场。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美国农业部公布的数据,2021年我国猪肉产量占全球比例为44.09%,位居全球第一;我国猪肉消费量约占世界猪肉消费量的46%,中国人均猪肉消费量约为世界人均猪肉消费量的2倍。

麦肯锡在《报告》中提到,中国消费者购买猪肉的频次不仅远超欧美国家,也超出牛肉和禽类10%以上。调查结果表明,近60%的中国消费者每周至少会吃3~5次猪肉。

2023猪肉市场现状及前景分析

今年以来,猪肉价格一直处于下跌状态,这在节日消费旺季并不多见。国家统计局2月10日数据显示,1月猪肉价格环比下降10.8%,降幅比上月扩大2.1个百分点。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全国猪粮比价进入过度下跌一级预警区间,将启动中央冻猪肉储备收储。业内普遍认为,这有利于稳定养殖预期,使产能和价格保持在合理区间。在此情况下,读懂猪肉价格波动的复杂性,更有利于生产和市场稳定。

猪周期存在的首要原因在于猪肉特殊的价格弹性,需求价格弹性低而供给价格弹性较高。所谓需求价格弹性低,比如猪价上涨后,消费当然会减少,但选择其他替代肉类的余地有限、倾向不足,导致消费减幅远小于价格涨幅。由于消费习惯,我国人均猪肉消费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猪肉常年占我国肉类消费的60%以上,即使在价格大幅上涨的年份,其占比也仅下降几个百分点。同理,价格大幅下降以后,消费增幅也有限,加之冻肉储备保质期短、最长为10个月,容易为进一步下跌埋下隐患。

市场价格

据农业农村部监测,2023年2月6日-2月12日,全国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生猪平均收购价格为15.70元/公斤,较前一周下降1.3%,较去年同期上涨4.7%。白条肉平均出厂价格为20.94元/公斤,较前一周下降1.7%,较去年同期上涨3.1%。

据商务部市场运行监测系统显示,猪肉市场供给充足,消费季节性下降,价格继续小幅回落。2月6日至12日,全国36个大中城市猪肉零售价格环比下降3.5%。西部地区猪肉价格降幅居前,其中兰州和成都分别下降9.6%和6.5%。

生猪养殖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猪肉是我国居民最主要的副食品之一。为了缓解生猪生产的周期性波动,稳定生猪养殖业的发展,保证居民的食物供应,改善居民的饮食结构,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我国在区域发展、养殖模式、用地支持、税收优惠、资金扶持等方面出台了诸多政策,鼓励生猪生产企业向专业化、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行业迎来新的发展空间。

发展前景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扩大内需和城乡统筹发展等战略深入实施,未来我国猪肉消费需求仍将继续刚性增长。人们对符合高食品安全标准和高品质猪肉的需求的逐渐增加,将为采取大规模一体化经营模式的生猪生产企业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进一步推动行业发展。

欲了解更多关于猪肉行业的市场数据及未来行业投资前景,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产业院研究报告《2023-2028年猪肉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报告》。

关键词: 中国人均肉类消费远超膳食标准 2023猪肉​市场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