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我国燃料电池产业竞争力分析

近年来,国家对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持续加码,“双碳”目标的提出给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目前,在国家和地方政府大力支持和企业高度配合下,我国车用燃料电池产业发展迅速。燃料电池系统已基本实现国产化替代,核心材料和关键零部件具备自主化生产能力,但尚未形成批量化生产。

掌握核心技术是降低燃料电池成本并提高我国燃料电池产业竞争力的关键途径。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加大研发投入,加快燃料电池核心材料的国产化,并鼓励燃料电池汽车产业下游企业与基础材料企业开展协同开发,积极推动国产基础材料的测试验证。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是推动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的保障。目前,由于氢气供应体系不完善和燃料电池汽车尚未实现大规模推广,我国大多数加氢站没有实现商业化运营。事实上我国氢气来源广泛,各地区应结合自身发展需要和当地资源禀赋优势,因地制宜选择制氢方式,合理布局加氢站网络,满足燃料电池汽车出行需要。

加快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相关标准的制定。目前,燃料电池汽车已发布多项相关标准,涵盖燃料电池技术、测试方法等多个方面。考虑到燃料电池汽车涉及氢气的制、储、运、加,以及燃料电池核心材料、关键零部件和整车等多个领域,且应用场景多样,需要加快完善燃料电池全产业链的标准图谱,深化产业链上下游各个企业的合作,共同进行相关标准的编制,促进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2023氢能燃料电池应用交付情况

一季度,全国交通领域的燃料电池应用推广录得相对不错的成绩,出现了一小波的交付投运热潮,其中交付各类氢燃料电池汽车超426辆,氢燃料电池工业叉车若干辆、氢燃料电池船舶一艘、氢燃料电池轨道车一列。

飞驰科技于佛山下线30辆氢能重卡。3月31日,美锦能源佛山氢能科技园开园暨飞驰科技新车下线仪式在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隆重举行。开园当天,飞驰科技首批下线30辆49吨氢燃料电池牵引车新车,该车采用额定功率110KW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装载10支165L*35Mpa储氢瓶,可实现零下30度低温启动、零下40度低温存放和停机自动保护,能够轻松应对各种运输环境。

未势能源联合长征汽车交付30辆氢能重卡

3月,由未势能源配套的30辆 “新长征1号”氢能重卡,顺利交付新天钢、德达物流,并正式投入商业运营。这批车辆由未势能源与长征汽车共同开发,搭载110kW级燃料电池发动机与35MPa储氢系统,具有动力性强、加注速度快、低温性能优越、可靠性高、续航里程长等性能优势,加满氢气之后可实现500km满载续航,平均氢耗<10kg/百公里,百公里减碳可达到100kg,能够有效满足特定场景、重载工况条件下,中、长途物流对重卡性能的严苛需求,对钢铁行业物流链条“减碳”具有重要意义与实践价值。

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2023-2028年中国燃料电池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分析报告》显示:

我国将氢能规划为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据此,本期能源版聚焦氢能产业,从其整体布局、区域协调发展以及前沿技术等不同角度,展现我国氢能的发展现状与未来愿景。

发展氢能已被视为清洁能源转型和实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近几年,我国着力布局氢能产业,在氢能技术与产业发展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出台《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不仅明确了氢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组成部分,而且明确了氢能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方向,是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增长点。

近几年,各地纷纷抢占氢能发展制高点。自《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发布以来,各地方政府已累计发布70余项相关配套政策,构建了涵盖科技创新、应用示范、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等各环节的综合氢能发展体系。

如湖南发布《湖南省氢能产业发展规划》,积极挖掘省内优势特色产业潜力,充分利用全省氢能产业发展基础,有序推进氢能产业链“补短板、锻长板”。

陕西发布了3个氢能相关规划和行动方案,预计到2025年,全省氢能发展政策环境体系基本形成,形成若干个万吨级车用氢气工厂,建成投运加氢站100座左右,力争推广各型燃料电池汽车1万辆左右,一批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建成投运,全产业链规模达1000亿元以上。

此外,按照《河南省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和《郑汴洛濮氢走廊规划建设工作方案》,到2025年,河南氢能产业链相关企业将达到100家以上,氢能产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推广示范各类氢燃料电池汽车力争突破5000辆。

完善的产业布局吸引了国内外龙头企业抢滩落地。今年4月8日,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经济技术开发区与上海满电未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签署《氢动力两轮车制造基地》战略合作协议。合作双方就两轮共享业务在榆林的推进,以及在靖边建设氢动力两轮车工厂等多项事宜的深度合作达成一致。前期以市场带动为导入进行生产基地落地,后续以打造零碳出行示范区为目标,共同推动榆林靖边氢能产业发展。目前,全国98家中央企业中已经有46家开始布局氢能。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区域氢能产业初具规模,并呈现集群化发展态势。武汉、成都、苏州、佛山等地汇集多家氢能企业和研发机构,全产业链发展态势良好。

从示范应用走向商业化

《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指出,目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年制氢产量约3300万吨,其中达到工业氢气质量标准的约1200万吨;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全球第一,在清洁低碳的氢能供给上具有巨大潜力;全产业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300家,集中分布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等区域。

我国氢能发展与世界各国相同,都以交通能源为主,目前正处于从示范应用向建立商业模式转化的阶段。

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我国投入一批氢燃料电池汽车作为赛事服务车辆,氢能源汽车也由此走入大众视野。2022年7月,通过冬奥标准检验的212辆示范应用氢能大巴车加装了车载服务设备,作为公交车投入北京市延庆区、房山区至市区的公交线路运营。据统计,这批氢能公交车每年减碳量在8000吨左右。

2022年10月,国内首款氢能共享两轮车在广东佛山南海丹灶仙湖度假区试运营。该氢能共享两轮车采用金属氧化物固态储氢技术,充放氢压力低、安全性强、体积储氢密度高,能有效解决城市群众零碳环保、方便快捷的出行要求。

此外,2021年我国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建设,目前已批复两批、五大城市群建设,有效带动了我国以燃料电池汽车为主的氢能产业发展。

《2023-2028年中国燃料电池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分析报告》由中研普华研究院撰写,本报告对该行业的供需状况、发展现状、行业发展变化等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行业的发展现状、如何面对行业的发展挑战、行业的发展建议、行业竞争力,以及行业的投资分析和趋势预测等等。报告还综合了行业的整体发展动态,对行业在产品方面提供了参考建议和具体解决办法。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