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杰:组织部灯下的“追光者”

人们对组工干部的印象是什么?写材料句句较真,做事情思虑再三,不疏忽任何细节,通宵达旦工作有如家常便饭。曾经有一篇题为《组织部的灯》的文章在网络上热转,揭开了组工干部这样一个“特殊人群”的生活。他们的工作琐碎而忙碌,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用心。

组织部的每一盏长明灯下,都有一个早出晚归、埋头苦干、使劲全力的身影,都有一位在岗位上默默坚守的“追光者”。区委两新工委专职副书记、区委组织部部会成员谢杰就是这样一名“追光者”。在组织战线磨砺整十年,有“拼命三郎”之称的他,已经把爱岗敬业、忘我投入当成了常态,把迎难而上、挑担攻坚当成了“习惯”。

“拼命三郎”:

只争朝夕  真抓实干

无论承担什么工作,不挑不拣、知重负重,这是每名组工干部的品质,谢杰也是如此。每当夜深人静,组织部的一排灯光齐齐亮起,谢杰还在和同事们一起讨论基层党建工作重点任务的推进落实情况,存在哪些难点问题需要破解,还有哪些工作有所遗漏……

事实上,组工干部面对着大量基础性、事务性、程序性、指令性的工作,责任重大但也单调繁冗。谢杰面对事情急、材料多、任务重等情况,从不叫苦喊累、怨天尤人,宁肯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也要确保每项工作都尽善尽美——“拼命三郎”的称号由此而来。

2016年,谢杰以组织科科长的身份参与了区第十四次党代会的筹备组织。他把这项工作当成对自己的一次考验,打起了十二分精神,几乎三个月无休。起草实施意见、选举单位划分、党代表推选、起草各类文稿、人员名单敲定和校对,桩桩件件他都参与其中,仔细斟酌每一个细节。特别是大会换届筹备期间,谢杰更是忙到腰椎间盘突出,坐不下去就站着办公,坚持与科室同志一道商讨会议流程,咬牙完成选举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每天晚上脑子里都要过一遍流程才能睡着。”回忆当时的工作状态,谢杰直言把“压力山”变成了“动力源”,而正是这种负重前行的责任感,为党代会的顺利召开打下了坚实基础。

“攻坚能手”:

业务精到  迎难而上

把工作当学问、把职业当事业,谢杰始终做到沉下心来干工作、心无旁骛钻业务。从事基层党务工作以来,为了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党内法规和政策性文件,他经常挑灯夜战、学习钻研,迅速成为能力突出的骨干力量。

基层党务干部对谢杰是既“爱”又“恨”。“爱”的是工作中只要有问题请教,他都能有问必答,给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恨”的是每次基层党建调研检查,工作中的大小疏漏都逃不过他的眼睛。工作以来,谢杰跑遍了全区每一个镇街道、每一个村社,不但掌握了来自基层的第一手资料,更从实践中学到了从事基层工作的方法。

因为对基层情况熟悉、业务本领过硬,谢杰常作为“攻坚能手”挑大梁。基层组织条线的重要文件都由他牵头起草,重点任务难点工作由他牵头推进。不论是区镇村三级换届、党员档案管理规范化建设、发展党员排查整顿等重点任务,还是推进“网格党建”“连心解忧”“红色业委会”等基层党建创新,他都能勇挑重担、敢作敢为,带领科室啃下一块块“硬骨头”,镇海基层党建近三年考核持续位于全市第一梯队。

面对发展党员等相关工作全省试点任务时,摆在谢杰面前的是无过往经验可供参考、无成熟案例可供借鉴的局面。他一遍一遍地学习政策、查阅资料、基层走访,全身心地投入,在较短时间内发现了工作突破口。“积分制”“四统一”等精准举措,都离不开谢杰善思善悟。也正是这些实实在在的办法举措,推动镇海相关工作走在省市前列。

“改革尖兵”:

创新善为  实干争先

在办文办会办事中扎实历练,也在吃劲任务、复杂工作中长才干。谢杰不但脚踏实地工作,也勤于思考、大胆创新,常常能总结基层组织建设规律,针对重点难点问题改革创新。

党员教育管理是基层党建一项基础性经常性工作,在我区存在村社支部基数大、党员类型多、教育管理难度高等一系列问题。如何探索制定一套有效的党员教育管理机制?谢杰开始了谋划。他走访了农村、机关、两新等不同领域的党员,通过交流了解他们的工作学习特点,并结合各类制度和各地经验,尝试和摸索“分类管理”“积分管理”等举措。

功夫不负有心人,连续几年间,他探索推出农村“底线规则40条”、党员“人户分离”双重管理、“镇红先锋”党员教育融媒体平台等党员教育管理模式和长效机制,相关做法经验不但被上级多个刊物录用转载,并多次得到领导批示。

组织战线规范的程序、严谨的作风、严格的标准,让谢杰磨砺品质、提高本领、锻炼成长。谢杰获得过市全面深化改革(最多跑一次)突出贡献个人、区五水共治工作先进个人,所在单位获得市推进“六争攻坚、三年攀高”行动先进集体。

《组织部的灯》这篇文章中说,组织部的灯是一盏信念之灯、为民之灯、勤政之灯、担当之灯。“我要追随这盏灯,做知行合一的新时代干部。”谢杰如是承诺。他也在这盏灯下,不断修炼“内功”、积极投身实践,成为了一名耐得住寂寞、扛得起重活、打得了硬仗的组工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