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蛟川街道中一社区党支部书记赵剑军
从曾经村转居的初出茅庐,到如今创新实践的厚积薄发;从基础薄弱的旧村落,到生活美、生态美、生产美的新型社区,这离不开社区“当家人”赵剑军带领社区一班人的努力奋斗。自2017年6月原中一村撤村建居以来,赵剑军面对重重困难和阻力,始终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带领年轻的干部团队主动作为、攻坚克难,社区先后获得省级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社区、市级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区级品质社区等荣誉。
大胆创新
开拓工作新思路
干净整洁的环境,文明有序的社区生活,走进蛟川街道中一社区,一个现代化新型社区的面貌展现在眼前。而社区的“蝶变”,还得从撤村建居工作开始说起。2017年6月,原中一村改为中一社区,成为我区首批由村转社区的试点。从村到社区,不仅仅是牌子的更换,更是工作理念、行事规则的变革。围绕“撤和并”中的利弊问题以及重点难点问题,赵剑军坚决从实情、实际、实效出发,选定整体撤村的调整方式。
调整成功的关键在于群众的认可。“新社区的居民来自全国十多个省、市,文化差异大,邻居间矛盾也多。”赵剑军说,那段时间,他和全体社工开启“白+黑”“5+2”的工作模式,挨家挨户上门走访了解信息。
经过一段时间摸索,赵剑军成功总结出一套简单明了的社区工作“十字诀”,即“四知、四清、四掌握、八必访”。凭借“十字诀”工作法,“从零起步”的中一社区迅速在社工与居民间架起一条畅通的桥梁,为社区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奠定了良好基础。
为有效推进社区与物业工作相互融合、协调互动,赵剑军通过搭建“红色物业联盟”协商议事平台,建立民主协商议事制度,形成一套系统的居民反映、业委会提交、议事小组讨论、物业限时办理、社区反馈结果的“五步”工作流程,构建社区、业委会、物业企业与居民沟通的有效渠道,同时增强了居民参与小区治理的主人翁意识。
在赵剑军看来,社区服务工作的好坏与居民的幸福感密切相关,“我们要像十九大精神里说的那样,以钉钉子的精神,扎实做好各项工作,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一条新社区建设之路。”赵剑军表示。
敢为人先
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撤村建居后,群众需求发生了变化,渴望居住环境更加清洁、漂亮,集体经济能获得大发展。为提升居民居住的幸福感,中一社区开展环境卫生大整治,首先从河道清理入手。中一社区周边有中一河、下赵河、白家港等河段,这些都是中大河的支流,沿岸分布着各类企业、居民区,工业油污、生活污水的流入对水体产生危害,也使治水工作压力倍增。
在清理河道过程中,赵剑军对吸油棉吸附油污的方法并不满意,他白天尝试新法子,晚上翻阅各种杂志、报纸寻求良方。经过多次尝试,他凭着治水“金点子”,最后成功攻克治水难题。
与此同时,社区还组建了一支河道保洁队,准确分辨污染源头,为河道治理提供第一手信息,做到剿灭一个、巩固一个,严防劣水反弹回潮。
环境整治要长效,提升居民意识是关键。中一社区暂住房片区住着226户800多名外来务工人员,人员多且杂,给环境卫生治理带来了难题。
为此,社区为出租房片区配备两名专职保洁员,负责路面、垃圾房、垃圾桶动态管理,一旦发现垃圾立刻清理,用干净、整洁的环境来倒逼租户们改掉陋习。
同时,社区改造提升这一片区的硬件设施,安装晾衣架、划定停车位、安装电动自行车充电设备等,使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如今,中一社区的暂住房片区已成为我区农村出租房的样板,吸引不少街道、社区工作人员上门“取经”。在赵剑军看来,这背后的秘诀不仅是对“破窗理论”的逆向应用,也是基层社会治理中“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的一次成功实践。
扎根基层的这几年,赵剑军用坚守和责任,用真诚和服务,积极为居民办实事,书写不变的为民情怀,他也先后获得宁波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表现突出个人、镇海区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