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桥:党建全面融入生态文明建设

“以前,大家都觉得这么脏的水没法治,但现在,这里水清环境美,成了我们茶余饭后散步的好去处。”提到上洋桥泾(路桥段),路东村不少村民赞誉有加。

上洋桥泾(路桥段)位于路桥区路北街道路东村(原下宅于村),总长689米。这些年,在路东村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曾经垃圾成堆、发黑发臭、部分河段淤积的局面彻底扭转,沿河还建起一条700余米的游步道和一座“清风廉政”主题公园。

这也是路桥区将党建工作与治水工作紧密结合的生动实践。近年来,该区围绕“红色引领、生态发展”,将党建工作全面融入生态文明建设,推动辖区水务工作高效开展。目前,全区共有党组织1712个,党员河塘长5332名,覆盖管护河流400多条,沟渠、池塘等小微水体4500余个。

机制优先

唱响党建引领“主旋律”

有空就到河边走走,查看河道旁的环境卫生,处理流经河道的漂浮垃圾,与周边居民聊聊河道保洁……在金清镇腰塘村,由6名村两委班子成员分别担任12条村级河道的河长,42名党员主动认领小微水体担任“党员塘长”,每周进行2次以上巡塘。

完善的制度是基石,是为治水工作保驾护航的利器。路桥把机制建设放在最优先的位置,坚持“党建带治水,治水促党建”,按照“就近、就便”原则,设立党员河长、塘长,采用微格化精准管理,实现“一员一格、全员进格、连格成网、全网服务”,全面覆盖生态管护力量。

“为实现精细化服务,靶向式管理,我们让各村居党支部委员下沉至所在三级网格担任网格长。”路桥区环综委常务副主任许福清说,截至目前,网格覆盖率已达98%。

与此同时,路桥以提升水质为目标,通过完善党组织协调机制,创新党员塘长公示机制,建立党员干部创先争优机制,合力促进治水任务落实,确保治水常态化、长效化。

完善的协同治水管理制度离不开严格的监督考核制度。路桥充分发挥“两代表一委员”监督作用,组建132个督查小组,对河道定期不定期进行独立的明察暗访,并定期召开督查例会,通报问题、交流经验、协调工作、制定方案。

激发活力

打造“党建+”治水平台

治水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也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显然不可能一蹴而就。为此,路桥创新“党建+”工作方式,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打造治水党建品牌,为治水注入新的活力。

路南街道实施“党建+项目”工作模式,在南浦湿地公园建设工地现场设立临时党支部,每周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处理征地拆迁、项目施工、化解矛盾以及急难险重任务推进等相关工作,完成140亩85户农民的土地流转工作、园内8个潭1条泾的湖面贯通、2座石拱桥的建设。

桐屿街道通过“党建+发展”模式,以“乡村振兴、美丽先行”为出发点,立足自然山水、农耕文化、红色党建等本地元素,因地制宜建设环湖绿道、老屋治水墙画、治水先锋雕塑等涉水特色建筑,营造浓厚治水人文特色,打造地域品牌鲜明的台州美丽村落……

一个支部就是一个战斗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为积极推行“服务清单”制度,全区构建“党建+服务”模式,党员认领河塘并写进“服务清单”,负责小微水体治、管、保工作,打造“一塘一塘长”“一塘一队伍”,坚持一周两次巡查频次,由镇组织办每月对塘长日记进行抽查,并纳入村党建考核。

(下转2版)  (上接1版)

自“服务清单”制度推行以来,全区党员共认领了治水相关项目858个,解决治水问题22860个。

成风化人

激发“全民治水”大热情

“大妈,平时我们洗衣服洗碗筷的废水不要随意倒到门口的雨水管网里,这也是参与‘污水零直排区’建设……”近期,在路北街道马铺社区,社区干部、网格员正挨家挨户上门,向居民发放“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科普手册,宣传污水零直排建设的重要性及意义。

据悉,路桥区自2018年开展“污水零直排区”建设以来,全面完善建成区内的污水管网,开展雨污分流。为强化正面典型宣传,近年来,该区发动党员先锋站、党员骨干深入农村农户宣传治水工作,开展治水知识“进家庭、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活动,并通过知识竞赛、广场宣传、文艺汇演等形式,引导居民形成节水、护水生活习惯。

目前,该区利用报纸电视、微信公众号平台、网络新闻客户端、车载广告等媒体宣传达10万余人次。

“党员干部定期入户走访群众,也是了解人民群众对治水需求的途径之一。”许福清说,“除此之外,我们在全区推行党员志愿服务,构建党建力量全覆盖布点格局,开展派单式、定点式、集中性服务。”

如今,路桥共有党员志愿服务岗143个,党员巡河队324支,并由村书记带领党员、村民代表等对村域内河道、小微水体开展巡查,管护美丽家园,唤起“全民治水”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