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动态!因为独家配方,赛伍技术股价暴涨80%
自10月31日以来,赛伍技术在短短15个交易日内,股价最高涨幅接近80%,在近期光伏板块整体震荡下行的背景下,却走出了独立行情。而就在11月11日举行的“异质结创新技术成果分享会”上,赛伍技术针对HJT组件独家推出的光转膜成为业界乃至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
据悉,光转膜能够有效规避HJT在UV(紫外线)照射下的衰减问题,并且能够有效提升组件功率。值得一提的是,目前HJT的领军企业安徽华晟与赛伍技术签订了约10GW的光转膜长期供货协议,产品一经推出即获得了市场的认可。
(资料图)
提效延寿
长期以来,业界始终聚焦于HJT的设备和银浆成本,却忽略了胶膜对于组件产品性能及稳定性的影响。根据美国SLAC和NREL团队于2022年发表在PHOTOVOLTAICS上的论文显示,由于HJT使用非晶或微晶硅,表面因Si-H基团更容易遭受紫外辐照而被破坏,使得原有硅表面产生缺陷,因此相比于其它电池技术,HJT暴露在紫外线下的电池功率衰减更大,这将降低HJT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虽然目前组件厂商普遍采用“截止型EPE+截止型EPE”作为应对之道,但这绝非良策。据赛伍技术介绍,UV其实是可以用来发电的,但截止膜会过滤掉UV,导致初创功率衰减。而光转膜通过将紫外线转换成可见光,充分利用光照资源,继而提升发电量。数据显示,采用光转膜的HJT组件单块功率可增益1.5%左右。
具体而言,光转膜通过在胶膜中添加杂化分子的光转物质(镭博TM),可以将380nm以下的紫外光转换成蓝光,解决了TCO膜层和非晶硅膜层吸收紫外线降低电池电流的问题,继而能够提升发电功率和可靠性。
当然,光转剂的稳定性也尤为重要。根据赛伍技术的测试,光转剂直接暴晒3000小时(相当于户外照射1年)仅有0.04%的衰减。据此推算,50年的衰减率仅为2%。受益于此,采用光转膜封装的组件,可以满足3倍IEC标准(国际电工委IEC 61730和61215组件老化标准是60 KWh后功率衰减< 5%)。
对于电站业主而言,使用光转膜封装的组件,可以显著提升其投资回报率。根据赛伍技术的测算,以100MW电站为基数,30年可累计多发电5700万度,按照0.6元/度的电价计算,可产生额外收益3400万元,继而带动投资回报率提升10%。
独家配方
众所周知,胶膜的生产过程主要以EVA/POE树脂为原材料,通过添加多种助剂改性,经熔融加工成型。而针对不同产品,助剂配比又有所不同,因此具有显著的定制化特征。
根据赛伍技术披露的信息,光转膜产品为公司的独家配方,具有显著的技术壁垒。尤其是核心材料光转剂,公司与日本供应商签订了独供协议。尤为重要的是,这家日本供应商的光转剂产品,同样具有显著的技术壁垒,其它厂商的相关产品无法匹及。
因此,赛伍技术的光转膜产品本质上构筑了两层技术壁垒,一是配方,二是核心原料。对于竞争对手而言,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许可以对配方进行模仿,但核心原料的缺失,意味着仿制品的性能无法相提并论,甚至会侵犯相关的专利权。而且,由于胶膜的定制属性,用户粘性较高,其它厂商即使推出了相关产品,也难以与其竞争。
根据网络上流传的一份交流纪要显示,受益于显著的技术壁垒,赛伍技术的光转膜售价预计将达到20元左右,较POE胶膜高出约43%,单平净利能够做到3-5元。
静待风口
作为目前全球HJT的领军企业之一,安徽华晟与赛伍技术签署光转膜长期供货协议,不仅是对于产品的认可,更预示着HJT即将迎来大规模产业化落地。
目前,HJT由于设备成本和银浆成本高企,因此经济性略显不足,产业化进程相比于TOPCon也相对滞后。不过,由于HJT的转换效率更高,且拥有衰减率低、双面率高、温升系数低等优势,且更适合与钙钛矿制备转换效率超过30%的叠层电池,因此业界普遍看好其长期发展。
进入2022年以来,各家企业致力于少银化、薄片化等降本路径的研发,成果卓有成效。迈为股份、安徽华晟等企业曾公开表示,至2022年年末HJT组件成本能够与PERC持平,2023年成本优势将逐步显现。
随着成本的不断下降,HJT也即将进入大规模产业化落地阶段。根据索比光伏网的统计数据显示,至2022年末HJT的设计产能将达到30GW,至2023年末将超过50GW。
具体到企业上,东方日升宁海一期5GW将于2023年上半年投产;安徽华晟目前已拥有2.7GW产能规模,宣城三期4.8GW将于2023年投产;金刚光伏目前拥有1.2GW产能,至2023年底产能规模将达到6GW;爱康科技五年规划产能达到22GW。
(图片来源:veer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