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五好队员”钢笔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创业史,一部奋斗史,更是一部拓荒史。在距离台州市椒江区29海里的大陈岛,有着浙江红色精神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大陈岛垦荒精神。

在去年参加大陈岛老党员驿站建设过程中,我有幸参观了大陈岛陈列馆,而在馆内为数不多的藏品中,意外发现了一支“五好队员”钢笔,静静的散发着历史的光芒。钢笔旁的标签上有个名字——黄道林,他就是我87岁的外公,大陈岛第一批垦荒队员。

1956年1月31日,21岁的外公与其他226名青年志愿者登上大陈岛,一干就是10年,从捕鱼工到海上运输队队长,他将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奉献给了大陈岛。

因大陈岛黄鱼资源丰富,外公的任务就是每月负责运输垦荒队员捕捞的黄鱼到宁波换取更为丰厚的生产收益。

海上之路充满危险和挑战,特别是遇到台风季节,木制的渔船运输需要经受更多的考验。1959年,在一次回程途中,外公带领的船队就遇上了强台风,10余级的大风吹得船帆鼓胀,无法回收。在风雨越发交加、船只随时被吹翻的关头,外公当机立断,毅然挺身而出,爬到桅杆的最高处,斩断绳索。在那一瞬间,他由于绳索回弹的惯性,被带入巨浪的海里。庆幸的是他紧紧攥着连着船身的绳索,扛着风浪费劲力气慢慢游回船边,被队员们救起。

看着这只钢笔,我深刻地记得,外公面对我们一众孙辈关于掉海里怕不怕的提问所作的坚定回答:“我是队长,这是职责,一定不能让公家的财产有任何损失,牺牲也在所不惜!”

由于外公出色的工作表现及团队可观的生产经济效益,他们全船队员都被组织评为“五好队员”,每人奖励了一支钢笔。之后,这支钢笔成了外公最“贴心”的伙伴,被他随身佩戴在胸前,直到笔芯破损无法修复。离岛后,外公更是将他小心收藏在盒子里,直到纪念大陈岛垦荒50周年时,他第一时间捐赠给了陈列馆。

外公就是我们家里的垦荒精神“活教材”,这支时常被他提起的钢笔虽然没有亲眼见过,但却成了听故事的我们心头的“传家宝”。他和我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要听党话,跟党走,好好学习,多为社会主义做贡献,再苦再难咬咬牙总会挺过去的。”

在他的影响下,我们家的垦二代们奋发图强、艰苦创业,创造了富裕幸福的生活环境。作为垦三代的我们,立足岗位、尽职尽责,不断创造自己的价值。特别是我的哥哥,在大学毕业之后放弃了大城市的高薪职位,入职大陈岛农商银行,成为一名“新垦荒人”,为岛上的金融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红色血脉薪火相传,我们虽是垦荒精神浸润和影响的“微光”,但点点微光会吸引微光、会照亮微光,只要我们坚守的责任不懈,只要我们奋斗的脚步不停,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终将汇聚起照亮新时代台州永恒丰碑的熊熊焰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