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文坤:仰望太空的人

邓文坤。

他是我国第一代导弹发射专家和技术骨干,毕业于浙江大学火箭专业,曾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参与指挥我国第一颗东方红卫星发射、第一颗洲际导弹发射。日前,记者来到有着25年部队生活、51年党龄的老一辈军人邓文坤家中,听听邓老讲述我国第一代火箭卫星导弹发射的故事。

邓文坤(第二排右一)与战友合影。

“父母直到去世都不知道我做什么工作”

“五、四、三、二、一,点火……”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圆满成功。家住镇海的邓文坤时常会翻出这段视频,一看再看,因为如今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就是他曾经工作了25年的地方。“这就是我们原来那地方啊!” 邓文坤指着视频中的画面向记者介绍发射过程中的各个细节,“现在规模大了,发射塔也大了,控制室在地下室是为了保证人身安全……”

邓文坤,1938年出生在福建龙岩,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村里考上大学第一人。1958年9月他从龙岩一中考入浙江大学火箭专业学习,1963年7月毕业后选调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部队建制),在国防工业保密战线工作25年,任火箭卫星导弹发射高级专家。1986年1月转业至原宁波应用技术研究所,任书记兼所长,1998年退休。

邓文坤(第三排右5)与战友合影。

今年84岁高龄的邓老,谈起那段军中岁月,连细节都记得很清楚。“1963年8月28日,我带着部队的通知书,到北京东城区某招待所报到。报到后,工作人员跟我们说,你们先不要上班,就去玩吧。近的自己玩,远的派车送去玩。但是工作方面什么都不要问,要保密。有一个同学不小心说漏了嘴,被清退回家了。我们玩了一个月后就包了两个车厢,火车上有100多个人,有北航、南航、哈军工的大学生,还有少数中专生。”邓文坤回忆道。

坐了两天的火车到兰州住了一晚后,邓文坤又坐慢车,历经一天一夜来到清水,之后辗转7小时后到部队招待所,一周后分配到二十基地(现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工作。“那会比较单纯,就是服从分配。到了部队20天后,我们穿上了军装,当时心里就觉得特别光荣,但是我们要做好保密工作,不能跟任何人讲,我父母直到去世都不知道我做什么工作,只知道我穿着军装,在很远的地方工作。”邓文坤告诉记者。

邓文坤观看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直播。

“每一次发射成功,心里都特别高兴”

1956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之后,中国一些著名科学家建议开展中国卫星工程的研究工作,一些高等院校也开始进行有关学术活动。中国科学院由钱学森、赵九章等科学家负责拟订发展人造卫星的规划草案,代号为“581”任务,成立了“581小组”,议定建立三个设计院落。

“卫星发射基地,1958年就在抗美援朝20兵团孙继先中将带领下,选好了地址、搞好了基础建设。我到部队时铁路、公路、机场、房子、礼堂、办公大楼基本建好了。到部队后,环境非常恶劣,春天风沙大得很,刮起来像下大雨,打到脑袋上、身上都很疼。天气很干燥,吃水都有问题,就挖地下水。没有什么青菜,冬天就是萝卜白菜。大厂房刚建好,我们40多人的团队负责火箭导弹总体动力系统和控制系统测试。发射场在室外,控制室在地下,相距200米以上。点火后,火箭开始是直线上升,10秒后慢慢拐弯,弹道都是我们预先设计好的。”25年间,邓文坤见证着中国航天科技的发展。

1964年10月,邓文坤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训练基地司令部作战处作战科见习参谋。他告诉记者,我国1964年发射“东风2号”导弹,获得成功。

1966年6月30日,周恩来总理到酒泉运载火箭发射基地视察,观看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祝贺发射成功。紧接着,当年11月,开始研制“东风四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于“五一”节在天安门城楼,接见了卫星和运载火箭研制人员代表。这是中国航天史上里程碑式的大事。后来,中国把每年4月24日列为“中国航天日”,就是要铭记历史、传承精神,激发全民族尤其是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热情。

1980年5月18日,中国第一枚洲际导弹发射成功。“我们要做好单元测试、综合测试,测试好几次全部合格了,再跟领导汇报:可以发射了。一定要做到万无一失。”邓文坤说,“每次发射我都在观察室看着,每一次发射成功,心里都特别高兴,这是我们大家的努力啊。”

邓文坤是仰望太空的人。他曾经参与我国第一颗东方红卫星发射、第一颗洲际导弹发射,是我国第一代导弹发射专家和技术骨干。1981年5月,他单独代表部队结合火箭训练弹,向时任国家主席、中央军委秘书长杨尚昆同志介绍火箭大体结构,火箭卫星发射原理及研发情况,得到杨尚昆同志的高度赞赏和部队领导表扬。

邓文坤为社区党员上微型党课。

“以后我们国家会发展得更强大、更有前途”

1983年,邓文坤被解放军某部政治部评为先进个人标兵,1986年,邓文坤从部队转业到镇海,妻子是在杭州读书时认识的同学,现在二老定居镇海。

退休后,邓文坤成了招宝山街道城东社区绿色协会的一名志愿者,活跃在社区里。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全国掀起党史学习教育热潮,邓文坤通过看电视、读报纸等学习形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社区党员和居民上了生动的微型党课。“邓老一生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他的经历对我们党员来说,是很好的精神教育素材。他积极参与支部学习,也踊跃参加社区各项活动。老一辈的党员、老干部,确实是我们广大党员学习的榜样。”招宝山街道城东社区绿色协会党支部书记徐志义听完党课后,深受感动。

邓文坤在家看报。

如今,看到越来越多的“后浪们”努力拼搏,拥抱星辰大海,邓文坤深感欣慰。“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航天发展之路。现在我们国家培育了大量科技人员,都是年轻人,航天领域的人才队伍平均年龄在30—40岁左右,以后我们国家会发展得更强大、更有前途。”邓文坤坚定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