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压力下中国经济如何稳增长?
经济政策既要统筹考虑、综合平衡,也需要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地调整和优化,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尤其要把握好政策调整和推动改革的时、度、效,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
2021年,中国经济实现韧性增长,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最亮眼的莫过于:GDP总量达到114万亿元(折合约17.73万亿美元),经济增速达到8.1%。美国、中国、欧盟成为仅有超过10万亿美元的世界经济体,呈现“三足鼎立”的格局。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我们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挑战,关键在于办好自己的事,提高发展质量,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抵御风险能力,确保经济、社会、民生、生态等各领域稳中有进。
全球疫苗鸿沟或造成新的经济分野
新冠疫情仍是全球性议题,也是全球经济的重要变量因素。变异病毒在全球蔓延反复,加大了疫情防控的复杂性。IMF报告预测2022年底各经济体增长率是否在趋势线之上,结果表明:只有发达经济体会略微超过其趋势线,一个主要原因是“疫苗鸿沟”。
诸多迹象表明,世界经济的前景依赖于另一种非常重要的投入,即疫苗。然而,疫苗的生产也带有局限性,而且分配不均。全球疫苗分配不公可能导致各国在经济上的鸿沟扩大。首先,当大多数人得到抗体时,各国政府可以适当放开已有的封城和边境封锁政策。同时,全民接种不仅减少未来大规模疫情暴发的风险,也使经济增长更具弹性,许多疫苗接种率高的国家已经恢复了社会的常态化生产。随着接种的步伐加快,越来越多的国家都会加入到经济复苏的行列。
当前,我国也正在加大对新冠疫苗和特效药物的支持和推广力度,这将有助于中国在防疫常态化条件下增强经济增长的韧性,以更有效应对海外疫情的输入性风险和多地本土散发扩散风险。可以预见,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发展,也基于病毒自身演化和传播的状况,我们的防疫策略将朝着更科学适配、更精准有效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保民生、稳经济。
“三重压力”下把握改革的“时效度”
2021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中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重申了“三重压力”。
“三重压力”概括了经济下行承压的主要来源,表征为现状和预期两方面。在这当中,现状又体现在需求侧和供给侧两端。从需求侧现状看,关键词是“收缩”。2021年下半年以来,国内有效需求不足迹象渐显,国际上面临美联储等货币政策转向、美欧对华脱钩的双重风险。中长期制约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因素仍在,短期防疫物资出口量剧增等一次性因素在逐步消退。
从供给侧现状看,关键词是“冲击”。疫情持续使新一轮供给冲击正在形成,给经济发展和全球秩序带来更大挑战。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影响下,制造业受创,“能源—上游高耗能原材料—产业链”的涨价链条继续传导,一些资源型行业再度呈扩张态势。
综合来看,我国经济当前面临的形势是复杂的,压力是多方面的。因此,经济政策既要统筹考虑、综合平衡,也需要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地调整和优化,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尤其要把握好政策调整和推动改革的时、度、效,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
首先,稳预期、强信心。多重冲击之下,爬坡过坎的信心比黄金可贵,今后政策帮扶会更直接、更给力。根据中央和地方预算报告,2022年减税退税约2.5万亿元,规模为史上最高,单单退税部分就达到1.5万亿元,相当于直接给市场主体发放现金流。与此同时,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精准、可持续。不仅体现在优化3.65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方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建立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将2.8万亿元中央财政资金纳入直达范围。
其次,有效扩内需。在当前内需增长乏力,经济下行压力持续不减的情况之下,扩大内需特别是针对稳定和扩大投资需求,适当加大政策力度,不仅是必要的,也是紧迫的。这是短期稳增长的需要,也是中长期优化发展结构,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的需要。在外部环境不利的情况下,提振内需是最具确定性的“稳定锚”。扩内需的重要一条,是要因势利导、尊重市场需求、放活组织形式。
再者,处理好平衡关系。要处理好经济增量与风险管控、传统产业路径和“双碳”目标、平台经济与实体产业,发展新兴业态和保护灵活就业等的平衡关系,高度重视结构政策与总量政策之间的相互协调。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持续改善营商环境,打通经济循环的各类堵点,让市场经济的活力在新发展格局的框架下得以充分涌流。
关键词: 中国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