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初心使命,为人民健康服务
医务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是护佑人民健康。回望党的百年历史,一代代医务工作者与党同心、与党同行、为党拼搏,始终践行初心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加强医师队伍建设作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础性工作,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实施路径,推动医师队伍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
在第四个中国医师节即将到来之际,记者专访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相关负责人,回望我国医师队伍建设的光辉历史,擘画高质量发展的光明未来。
不断增强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本领
截至2020年年底,我国共有医师408.6万人,覆盖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所有医学主要专业,每千人口医师数达到2.9人。医师队伍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占比59.5%、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占比45.8%。2020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数达到77.4亿,我国医师队伍支撑起世界上最大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以医师为代表的广大医务工作者迅速集结、奔赴前线、连续作战,为抗击疫情作出了巨大贡献,赢得了党和人民的高度赞誉,体现了伟大抗疫精神,展现了党领导下医师队伍发展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
广大医师和医务工作者发展医学技术,提高医疗质量,不断增强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本领。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分离了沙眼衣原体、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进行了第一例断肢再植手术,在救治大面积烧伤、化学药物治疗绒毛膜上皮癌、研制抗疟疾新药青蒿素、肝癌早诊早治、分化诱导治疗白血病、重大传染病防治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医学技术创新成果。屠呦呦获得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国疫苗研发团队自主研发的多款新冠疫苗已经用于全球疫情防控。
经过不懈努力,我国成为“全球医疗服务可及性和质量指数”排名进步幅度最大的国家之一。人均预期寿命由建国初期的35.0岁提升到2019年的77.3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由1500/10万、200‰左右下降到2020年的16.9/10万、5.4‰,人民健康水平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党中央、国务院将每年8月19日设立为中国医师节,习近平总书记连续作出重要指示,推动建立完善医务工作者保障机制,充分彰显对医师职业的尊崇和对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关心关爱,鼓励医务工作者以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需求,全社会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更加浓厚。”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相关负责人指出,回望过去,我国医师队伍建设成绩斐然。展望未来,新时代医师队伍建设正扬帆起航。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中,我们将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建设人民满意的医师队伍不懈努力。
努力打造一支人民满意的医师队伍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服务需求迅速释放,对医疗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大卫生、大健康”的发展理念,坚持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深化改革,不断创新,努力打造一支人民满意的医师队伍,为维护人民健康、建设健康中国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提高医师队伍质量。深化医教协同改革,全面建立健全符合医学规律和特点的医师培养制度,稳妥推进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制度改革,促进医师队伍由数量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提高医师队伍职业素质和综合诊疗能力。强化各类医师继续教育和在岗培训,解决紧缺专业人才问题,满足快速增长的服务需求。研究加强医生队伍管理的政策措施,继续做好医师区域注册和定期考核,促进医师科学配置和合理流动。
二是改进医疗服务方式和质量。以病人为中心,建立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提供健康教育、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康复、护理等连续医疗服务。加快区域医疗中心和医联体建设,推动优质医师资源下沉,补齐基层服务能力短板。继续实施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创新服务方式,增进人文关怀,提升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发挥远程医疗作用,丰富医疗服务内涵,提升优质医疗服务可及性。落实医疗质量核心制度,确保医疗质量安全。
三是持续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完善医院投诉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健全完善人民调解与司法诉讼、保险理赔等工作衔接配合机制。完善医疗责任风险分担机制,鼓励探索开展医疗意外险。依法严厉查处打击涉医违法犯罪,对各类伤害医务人员人身安全、扰乱医疗秩序等违法犯罪行为“零容忍”。
四是营造尊医重卫的良好风尚。关心爱护医务人员,通过多种方式改变或者缓解医务人员工作负荷大的状况。持续开展医德医风建设,推动建立医疗卫生人才荣誉制度,提升医师职业荣誉感。以“中国医师节”和“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活动为载体,加大优秀医务人员及其典型事迹的宣传力度,提高医务人员的社会地位和职业认同感。加强对医学规律、局限性以及正确生命观、健康观的宣传教育,合理引导群众预期,增进医患相互理解。
形成全面加强医师队伍建设的工作合力
我国医师队伍建设虽然取得了明显进展,但仍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亟待加强和改进,表现为:
医师总量不足,布局不均衡。我国医师数量主要集中在大城市三甲医院,城乡基层特别是农村和偏远山区医师数量有限。2020年,我国每千人口医师数为2.9人,其中,农村每千人口医师数为2.06人。康复、儿科、急诊、精神科等专业的医师数量相对不足,存在学科短板。公共卫生医师数量不足,人才队伍相对薄弱。
医师培养质量有待提高。我国医学院校覆盖了从中专到博士的所有学历层次,从近年来医师资格考试合格率情况看,院校之间、不同学历层次之间教学质量相差较大,一些医学院校“重应试、轻实践”问题比较突出。
医疗服务方式和质量急需改进。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完善,群众的健康需求不断释放,并呈现多样化差异化特点,医疗服务供需矛盾更加突出,覆盖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医疗服务方式尚未完全建立,医疗服务流程不够便捷,医疗服务的人文关怀、舒适化程度有待提高。
医师权益保障有待加强。医师的休息休假、劳动安全保护、薪酬待遇与福利等保障措施不足,与医师工作负荷大、职业风险多、成才周期长、知识更新快的特点不相适应,影响了职业吸引力和医师的工作积极性。
“广大医务工作者是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保障和维护广大医师权益是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要职责。”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相关负责人强调,今后要进一步健全卫生健康、教育、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分工协作机制,在行业管理、教育培训、财政投入、职业发展、待遇保障等方面同向发力,增强工作整体性和协同性,形成全面加强医师队伍建设的工作合力。推动各地落实“两个允许”,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完善财政补偿政策,提高医务人员的阳光收入。完善公立医院岗位管理制度,科学设置工作岗位,减轻工作负荷。发挥职称评审的“指挥棒”作用,根据不同专业层次医师的功能定位分级分类开展,实现“干什么评什么”。充分发挥行业主流媒体平台的引导作用,选树先进典型,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弘扬崇高职业精神,增进全社会对医务工作者的理解和认同,进一步营造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