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通山:科技专家赋能春耕生产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湖北通山县的田野间一片繁忙景象,农事活动有序开展。连日来,“三区”(即: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科技特派员”等科技专家纷纷深入田间地头,凭借专业知识为春耕生产提供技术指导,为农业发展注入科技力量。

在南林桥镇湄溪村乡林合作社自动化育秧大棚内,“三区”人才”黄志谋正悉心指导工人开展育秧工作。“秧苗比较娇贵,大棚内的温度需严格把控,白天应维持在20至30摄氏度,夜间也不能低于13至15摄氏度。”黄志谋一边指导,一边向工人传授着育秧关键技术要点。

乡林合作社负责人陈卫星介绍,这些年,专家们不仅帮助合作社精准把握育秧时间、密度,解决稻田土壤墒情、灌溉用水等问题,还为整个水稻种植过程,从育苗、插秧到收割,提供“一条龙”服务。在专家指导和自身的不断探索下,陈卫星熟练掌握了再生稻育秧、种植技术,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生产也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此外,身为市级科技特派员的陈卫星,还积极为周边村民提供技术服务,带动150多户村民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去年种植的200亩华两优6516,第一茬稻谷亩产1100多斤,第二茬也有300斤,产出的稻米每斤能卖到10元的高价。”谈及自家的再生稻,陈卫星满脸自豪。今年,专家又为他引进了新品种野香优659。该品种米质优良、出米率高,头季和再生季稻谷售价比去年每斤高出0.1元,节本提质增效达100元以上。如今,陈卫星每年自产自销的稻米量可达1.5万斤左右。

在闯王镇汪家畈村的样样果业砂梨基地,闯王砂梨的种植规模和产量逐年递增,科技指导发挥了重要作用。省级科技特派员郑丽与市级科技特派员夏文娟针对部分树势较弱、枝条稀疏的梨树,现场示范科学刻芽技术,并耐心讲解该技术对调整树体生长、促进果实挂果的作用。“看这棵树,枝条稀疏,通过刻芽可以刺激它萌发新枝,增强树势。”

通山县枇杷种植历史悠久。年来,该县与湖北省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将大畈枇杷基地作为实验基地及育种苗圃,持续开展技术研究,提升枇杷品质。目前,全县枇杷种植面积达5.1万亩,产值5.8亿元。

“3月,要给幼林园追肥、锄草、修理定型,为枇杷高产打基础。4月,进行疏果套袋、精准定果,确保枇杷‘优生优育’。5月,按批次采摘,分级销售,实现枇杷的最大价值。”市级特派员袁观强有着30多年的枇杷种植经验,对枇杷种植技术了如指掌。

在大畈镇湖北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像袁观强这样的市级特派员共有3名。他们与全县15名“三区”人才、24名市级特派员一道,活跃在乡村振兴的第一线。在科技特派员和“三区”人才的助力下,通山县枇杷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从最初的70余户种植100余亩,发展到如今10000余户种植5.1万亩。同时,该县构建了“院士工作站+综合试验基地+协会农技服务中心+科技示范户”的科技服务支撑体系,有效提升了枇杷的产量和品质。目前,通山县已有5家枇杷企业获得“三品一标”认证,4家成为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年来,通山县坚持融合理念,整合“三区”人才、科技特派员等科技人才资源,积极开展产业帮扶和技术指导,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探索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的发展路径。通过实施一系列政策举措,为科技赋能春耕提供了有力保障,凝聚起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