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创新创业创强十条政策意见》出台

从“湖八条”“湖九条”到刚刚出台的“湖十条”,别样的呈现释放着南太湖不变的诚意——

一脉相承的湖州温度

8月2日,《湖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创新创业创强十条政策意见》出台。这是湖州在去年相继出台“湖八条”“湖九条”后发布的又一次新政。

从“湖八条”“湖九条”到“湖十条”,绝不是简单的数学累加。不同时间节点的决断体现着湖州打造“低成本创业、高品质生活”城市决心;一脉相承的政策指向彰显着湖州海纳百川的城市温度。

在这份诚意和温度的持续发酵下,今年上半年我市的GDP增长14.5%,增速居全省第一。随着“湖十条”启动,新一轮驱动力正在激发南太湖不断释放动能。

让创新没有后顾之忧

因势利导,方能成事。

从疫情期间在全省率先出台“湖八条”,成为省内首批完成复工复产城市,到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为契机,投入1000亿元构建招商引才新高地,再到围绕制造业高质量赶超发展“21条”加快产业升级步伐,近年来湖州的精准施策正在构建出越来越好的营商环境。

看似不同时期出台的政策,其本质是在以往政策基础上的迭代与升级,背后更彰显了湖州打造长三角地区“最黑的黑马、最热的热土、最绿的绿地”的愿景。

如果说“湖八条”的着力点是复工复产,“湖九条”重在招商引才,那么“湖十条”则是大批项目和人才落地之后,在如何激发成果转化上作出的“新动作”。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创新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在“湖八条”“湖九条”等政策推动下,目前湖州已堆积起成建制的项目和人才,挖掘创新动能便成了“湖十条”在新时期的历史使命。

“湖十条”在创新方面主要涉及重大科创平台建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大研发投入等内容。市科技局副局长徐建学表示,这次的奖励政策是在去年“企业自主创新七条”的基础上进行深化,特别是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实施产业技术攻关“揭榜挂帅”“赛马制”,最高奖励的1000万元也是我市目前对单个项目支持力度最大的,就是为了促成一批有份量的创新成果,加快进口替代、填补国内空白,实现自主可控。

久立集团副总经理施泉兵十分关注新政的出台,作为行业内的龙头骨干企业,他坦承自己在“湖十条”中看到了政府与企业携手共进的一种态度,这对于科技创新型企业来说是一种最大的动力,也让久立在创新和研发上有了更强的底气。

让创强彰显城市活力

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提升一座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取胜之匙。

如今的湖州已形成“4210”现代产业体系,在绿色家居和现代纺织两大传统优势产业基础上,重点攻克数字制造、高端装备、新材料和生命健康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关键技术难题。

创强之路可谓清晰明了。

随着南太湖新区、长三角(湖州)产业合作区的迅速崛起,我市产业创强的势头愈发猛烈。2020年,湖州制造业占经济生产总值比重超过40%,在省内排名第二。今年上半年全市共有三一装载机等3个百亿级项目落户,新开工亿元项目284个、其中3亿元65个,新竣工亿元项目273个、其中3亿元项目36个。

优质项目的不断落地让南太湖有了后发赶超的无穷动能。在市经信局副局长金永和看来,通过政策把项目转化为湖州创强的真正实力是其中一步“关键棋”。“‘湖十条’中设立50亿元天使基金,支持初创期企业发展,特别对新引进新兴产业项目以及冠军培育企业实施的重大项目,还将在土地、能源等要素方面给予倾斜。”金永和认为,这样的力度足见湖州创强的决心。

位于南浔区双林镇工业园区雉头村片区的浙江慕宸慕勒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制造家居工业4.0生产项目正如火如荼建设中。项目负责人高德山表示,看中了在长三角优越的区位优势,“慕宸慕勒”把总部从杭州迁到了湖州,而随着“湖十条”中对于数字经济发展的支持,让他对企业的未来充满信心。

“湖十条”提出,以数字车间、智能工厂、未来工厂建设为核心内容的项目,设备投资额的奖励比例在原有基础上提高2个百分点,对省认定的“未来工厂”“行业产业大脑”“未来产业先导区”的奖励条款,还将分别一次性奖励200万元、300万元、400万元。

“‘湖十条’给了我一个讯号,在湖州开发好项目可以大胆干,因为背后有政策在支撑。”高德山说。

让创业享有最优保障

治国经邦,人才为急。

创新活力的提升离不开人才的加持。“低成本创业、高品质生活”城市建设过程中,湖州对于人才的渴求达到了极致。

近几年来,我市结合“湖九条”“人才新政4.0版”,每年安排10亿元人才资金,推出6个“1000万”人才项目资助等撒手锏级政策,为人才项目提供落地、加速、成长等闭环资助和全方位生活配套服务。2020年全市累计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909人、大学生13万人;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669人、大学生6.9万人。

“引得进、留得住、扎下根,这是湖州招才引智的核心目标。”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臧雷鸣说,“湖十条”在创新人才引进机制上,提出实施“南太湖学者”计划,并不是另起炉灶,而是根据中央和省委整合人才工程、减少人才帽子的精神,对“南太湖精英计划”的一种延伸和优化。

臧雷鸣认为,新政在人才领域的最大特点就在于体制机制的创新,通过湖州用人单位与高校双聘方式引进人才,既突破了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面临的身份壁垒,又打通人才入职高校通道,整合双方资源,实现“1+1>2”。引进学者也将纳入“南太湖精英计划”管理。

而实施来湖人才“免费行”“免费游”“免费开办”“住宿优惠”政策,彰显了湖州打造长三角最有温度的“低成本”创业城市的诚意。政策里还对制造业企业、研究院新引进的人才,全额奖励个人贡献地方留成部分,打破了按人才“帽子”给政策的局限性,让企业来认定人才。

德华兔宝宝研究院副院长刘元强来湖工作多年,他认为“湖十条”的人才新政对于吸引更多人来湖有了更多细节展示,某些方面的人文关怀更能体现城市的包容和善意。“外地初创者来湖,真金白银的支持固然重要,但来到新城市的归属感往往对于人才有着同样的吸引力,从这两方面看,‘湖十条’的定位很精准。”刘元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