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业分羹139万亿新能源转换市场
“就当前趋势来看,我们认为中国社会能源结构转型会分为三步曲,煤炭、天然气和纯电时代,当然这里的‘电’主要指环保‘绿电’。目前,我们处于天然气代煤阶段,这一过程预计会持续30年左右。对于家电行业而言,能源结构的转换也为行业打开了新的机遇窗口。”万和燃气事业部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家电网。
家电企业抢滩新能源市场
1月17日,万和电气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已在家用燃气具的富氢天然气利用技术领域取得一系列成果,借鉴国内外经验,完成了燃气热水器、燃气采暖热水炉、燃气灶、户外燃气烤炉、燃气烤箱等产品的阶段性研究和开发工作。作为中国最早一批燃气具制造生产企业,万和在燃烧技术领域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随着国内氢能利用规划提上日程,万和成为第一批加入中国城市燃气氢能发展创新联盟的燃气具制造企业,在构建我国富氢天然气利用技术体系,以及未来富氢天然气家用燃气具国内外市场准入体系过程中,成为行业的探路者。
除了氢能领域的探索,家电企业在光伏领域的布局也再次掀起高潮。近两年,包括格力、美博等在内的空调企业,曾先后推出“不用电的空调”,其实是将光伏发电与中央空调技术进行融合,利用“光伏+储能+空调”的结合,实现空调运行。据悉,2021年底,由格力电器主导的光伏国际标准提案IECTS63349-2《光伏直驱电器控制器第2部分:运行模式和显示》草案终稿(DTS)在IEC/TC82获得通过,按照相应流程,标准将于今年2月正式发布。
早在2013年,海尔便成立了青岛海尔新能源电器有限公司,涉足太阳能、热泵、低温空气源等产品的研发与生产。而在2020年,TCL科技收购的中环股份同样涉及光伏硅片与半导体硅片研发与生产,而通过此次收购,TCL科技成功实现了向光伏新能源产业和半导体产业的横向扩张。此外,2020年创维集团开始涉足分布式光伏的开发、建设和运维市场;2021年,康佳则通过子公司进军新能源光伏玻璃产业。
2020年,美的收购合康新能引发了业界对于美的“造车”的种种猜测,事实上,除了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的生产,电机、充电桩的生产与运营能力外,合康新能在太阳能、光伏、风电、沼气电、余热回收发电等领域,均有布局。
市场焦虑下的横向突围
目前,国内家电市场整体步入存量阶段,尽管行业出现了高端化、智能化等新趋势,但家电产业再难复刻曾经的“黄金时代”。而当下国内能源结构的转换,无疑为行业提供了另一种增长思路。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提到,他们做过一个测算,到2060年中国要实现碳中和,需要新增投资139万亿元,年均投资3.5万亿元,这将涉及各行各业非常具体的领域。中央财政的公共资金大约每年会投入5000亿元,其他则主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该领域。他提到,现阶段我国终端设备电气化程度只有27%,到2060年,可能要提高到70%-80%,除了家电、新能源电动车等终端设备外,未来在家庭消费端、企业生产端还要增加大量电气化设备,譬如光伏窗智能建筑、非电力燃料的绿色装备转化等。
柴麒敏提到,2021年欧盟出台了“碳边界调整机制”,从2023年起要陆续对水泥、电力、化肥、钢铁、铝等征收碳关税,而欧盟以外,美国、加拿大等都有类似意图,而未来除了上述初级产品,对于汽车、家电、机械制成品等也会采取类似措施。
这实际上是一场以“低碳”为名的产业战争,美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清洁能源利用领域明显领先于发展中国家,而现在他们要求其国内大公司实现全产业链的低碳化。以苹果为例,除了设计和办公等部分,其产品的大量制造环节实际上是由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代工,其产业链内屏幕、电池提供商也多集中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如果苹果要实现全产业链的碳中和,最终落地执行一定会传导到这些代工、供应链企业身上。柴麒敏说,“近期我走访了京东方、宁德时代等企业,国家的目标是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但是这些欧美产业链上的企业被客户要求需在2030年内实现碳中和。”
目前,家电上游材料如塑料、钢材、涂料等行业都面临着低碳环保的综合转型,最终无疑也将传导到家电制成品上,中国作为家电生产和出口大国,家电行业未来面临的碳交易冲击可能更早来临。现在,我国家电企业主动切换技术适应未来发展,大力发展新能源相关产业,既是企业的创新求变,也是时代大环境下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煤炭 青岛 水泥 铝 家电业分羹139万亿新能源转换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