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再保险业绩掉队 高管团队动荡
5月24日,根据港交所信息显示,瑞士再保险在场内以29.2港元/股的均价,悉售约7785.78万股新华保险H股股份,清仓套现22.73亿港元。
瑞士再保险称:“瑞士再保险长期看好中国市场,同时也期待与中国的合作伙伴们,包括新华保险进一步拓展我们的业务关系。”
值得玩味的是,瑞士再保险去年6月刚在伦敦市场认购2888.3409万份中国太保GDR,又马不停蹄地在去年8月参与了水滴公司D轮系列融资,这会却转头清仓减持了新华保险。
股价孱弱,影响投资收益
据资本邦了解,瑞士再保险最早在2013年11月,支付4.93亿美元(约合38.21亿港元)从苏黎世保险手中收购新华人寿H股4.9%的股权(1.529亿股),每股成本折合25港元左右。
此前,瑞士再保险已经于2017年10月31日通过大宗交易以每股47.30港元的价格卖出7500万股,套现35.475亿港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减持之后一个月,新华保险H股股价创下52.858港元的历史高点,随后便难振雄风。事实上,如果没有这次精准的高点减持,以目前新华人寿H股30港元不到的股价,瑞士再保险持有近7年半时间,股价涨幅不到20%,投资收益注定糟糕。
据估算,算上历年来的分红与两次减持收益,瑞士再保险从投资中合计收回约62.6亿港元,算上当初38.21亿港元的成本,用时近7年半实现投资净收益24.4亿港元,收益也难说优秀。
新华保险股价不但远远落后于中国平安,近年来也开始显著弱于中国太保。股价长期表现不佳,除了保险板块周期性强,股价经常大起大落外,也和新华保险自身业绩不佳有很大关系。
转型遇困,业绩掉队
2016年,万峰被选为新华保险董事长,正式掌舵新华保险,并提出“价值转型五年计划”:2016到2017年为转型阵痛期,新华保险要削减银保渠道保费、趸交保费占比,提升个险渠道保费、期交保费占比,改善保单结构;2018到2020年为转型收获期,新华保险将完全形成续期拉动发展的模式,着重发展长期期交业务,新业务价值率得以大幅提高。
转型的阵痛期如约而至,在其它险企大步前进的同时,新华保险在2016年与2017年连续两个年度营收、净利负增长,市场份额也从8.7%下降到4.2%。
转型的收获期不见踪影,到了2018年,虽然新华保险个险渠道保费占总保费比重从2014年的43%提升至2018年的81%;个险首年保费占首年保费比重从23%提升至80%;新业务价值率从12%提升至51%,甚至高于龙头中国平安。但与此同时,个险新单保费却出现17%的下滑,其中期交保费下滑25%,新华保险的保单结构确实越来越好了,但是市场份额却越来越少,萎缩的程度超出预期。
2019年1月16日,主导新华保险转型的万峰卸任董事长与首席执行官等一切职务。而在万峰离任之后,新华保险开始走回老路,开始回头发力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率掉头下滑。
虽然靠着扩大银保渠道的方式,在近两年保险业整体下滑的情况下,新华保险做到了逆势增长,但从股价来看,市场显然对其低质量增长以及不断反复的战略决策是不买账的。
高管团队动荡,未来难测
自从2019年1月,万峰卸任新华保险董事长后,直到2019年8月,董事会才选举刘浩凌为董事长,填补了长达半年的职位空缺。然而刘浩凌的任期同样不长,今年1月21日,新华保险发布公告称,收到董事长刘浩凌的辞职函。五天后,新任董事长徐志斌走马上任。2年换了3任董事长,新华保险的人事变动不可谓不频繁。
据资本邦了解,新华保险新任董事长徐志斌之前的工作履历主要在证券业,曾在高盛集团经历过多个部门及岗位,2010年4月以后,他历任中国建银投资风险管理部总经理,申万宏源证券副总经理等,并没有足够的保险业经历。
从新华保险2021年的一季报来看,新华保险销售渠道又有了改善的迹象,公司实现总保费收入633.92亿元,同比增长8.8%;其中,个险渠道实现总保费收入452.09亿元,同比增长17.6%,保费占比71.3%,同比提升5.3个百分点;银保渠道实现总保费收入169.01亿元,同比下降10.1%,保费占比32.3%,同比下降5.6个百分点。但长期险十年期及以上期交保费为24亿元,仍与2019年一季度的34亿元有一定差距。
问题很多,舞台很大,对于新任董事长徐志斌来说,新华保险如何提质扩量两手抓,如何重新得到市场的认可,仍然道阻且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