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慧图书馆行业发展模式 中国智慧图书馆行业服务特征分析
智慧图书馆是指把智能技术运用到图书馆建设中而形成的一种智能化建筑,是智能建筑与高度自动化管理的数字图书馆的有机结合和创新。
中国智慧图书馆行业发展模式 中国智慧图书馆行业服务特征分析
【资料图】
智慧图书馆是一个不受空间限制的、但同时能够被切实的感知的一种概念。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2-2027年中国智慧图书馆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显示:
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215个、文化馆3316个、文化站4.02万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7.54万个,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美术馆和91%的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数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云看展”、线上演播、网络直播、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加速崛起。
“十四五”规划中已明确要求积极发展智慧图书馆。目前,国家图书馆已引入了机器人“小图”,上海图书馆有前台机器人“图小灵”,南京大学图书馆的机器人名叫“图宝”,对智慧图书馆的探索已成为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新风口。
近年来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化技术在图书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是RFID技术的应用,改变了图书馆传统的运营服务模式,促进了图书馆的现代化改革,提高了图书馆的运营效率。智慧图书馆管理体系,通过引入云计算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将传统图书馆的功能进行提升,以实现图书管理工作的智能化。
现代化信息技术让图书馆从资源提供时代走向知识服务时代,以物联网技术为核心,图书馆内设备、书籍信息、以及用户互联,实现图书馆场景精细化、智慧化管理,此外大数据、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也使图书馆摆脱了之前资源存储受限、服务效能低下的局面。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智慧社会",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进行城乡一体、"四化"同步的智慧化发展顶层设计。智慧社会中的基本公共服务,将有望通过网络化、平台化、远程化等信息化方式,提高覆盖面和均等化水平。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科技创新以及个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提供智慧化知识信息服务,既是智慧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与内容,也是支撑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驱动力量。提供专业知识信息服务是图书馆的关键能力,利用智慧手段构筑立体化、全方位、广覆盖的知识服务体系,不断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和群体数字鸿沟,是智慧社会带给图书馆的历史机遇与时代挑战。
智慧图书馆服务特征
服务感知化。智慧图书馆通过对实体资源、空间的自动化感知,提升图书馆图书整理、借阅等基本业务的处理效率,降低图书馆实体运营成本;通过对用户行为的全面感知,将用户行为数据资源化,挖掘用户信息中存在的价值。感知化的智慧图书馆服务实质是洞察动态实时的用户需求。
服务泛在化。智慧图书馆通过搭建在场服务、门户网站、移动客户端、新媒体平台(微信、微博)等多渠道的资源入口,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泛在化服务。泛在化的智慧图书馆服务在多平台之间提供无缝连接,缩短用户与图书馆资源的距离,实现图书馆资源随时、随地的可获得性。
服务精准化。智慧图书馆通过对知识资源的语义化、标签化处理,改变知识的组织方式,实现更高效的知识发现;同时,利用用户行为数据、用户关系网络实施智能推理与协同过滤,进一步提高搜索的精准度,增加搜索结果页面排序的合理性,节省用户的搜寻时间与精力。
服务个性化。智慧图书馆服务致力于以最高效的方式获取满足自身个性化需求的资源。以用户个体为中心,通过持续采集、分析用户基本信息和用户行为痕迹,生成用户精确画像;同时,通过用户互动数据分析、用户群体聚类,发现不同用户之间的潜在共同兴趣点,发掘用户需求演变规律,建立用户个体需求预测模型,以主动推送的形式呈现给用户,帮助用户发现其隐性需求。个性化服务的提供是智慧图书馆以顾客导向、服务导向为理念的体现
当前,我国图书馆事业由数字图书馆向智慧图书馆发展的窗口期已经来临。为推动全国图书馆空间、资源、服务、管理的全面智慧化升级,使图书馆事业更好服务于国家创新发展和公众学习阅读,国家图书馆提出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思路。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将为5G、人工智能等技术提供生动的规模化应用场景,通过现代科技所蕴含的"技术智慧",大力提升知识服务的"图书馆智慧",以全面激活创新创造过程中的"用户智慧"。
本报告对中国智慧图书馆及各子行业的发展状况、上下游行业发展状况、市场供需形势、新成果与技术等进行了分析,并重点分析了中国智慧图书馆行业发展状况和特点,以及中国智慧图书馆行业将面临的挑战、企业的发展策略等。
报告还对全球的智慧图书馆行业发展态势作了详细分析,并对智慧图书馆行业进行了趋向研判,是智慧图书馆开发、经营企业,科研、投资机构等单位准确了解目前智慧图书馆业发展动态,把握企业定位和发展方向不可多得的精品。
了解更多行业数据详情,可以点击查阅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2022-2027年中国智慧图书馆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