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由“家事”变“国事”,保险业该如何发力?
7月22日,一则消息刷爆投资圈和养老圈:腾讯入股居家养老护理服务商福寿康。
养老赛道肉眼可见愈发火热,背后是养老正从“家事”上升为“国事”。
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老人占比已经达到18.7%,老龄化衍生的系列问题,不但与每个家庭休戚相关,更是民生问题的重中之重。
面对经济运行、社会建设、文化发展、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都将受到影响的老龄化趋势,应对人口老龄化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积极应对老龄化,既是新时代人民群众追求幸福的新期待,也有望成为我国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但,这是一场任重而道远的拉锯战——中国只用18年时间就进入了发达国家用60年才完成的老龄化进程。除了速度快,中国老龄化还存在基数大、未富先老、赡养率高等问题。
顶层设计之下,多行业都从自身资源禀赋出发投身其中,努力贡献符合国情和现状的“中国式养老”解决方案之余,实现行业突围。
近十年来,保险行业成为一支愈发重要的养老力量,前有泰康、太保、太平等险企发力品质养老社区,近有平安、友邦积极进军居家养老或实施养老布局,更有大家保险携城心养老新模式掀起养老新潮流,养老赛道不断闪现保险身影。
从养老到享老 顶层设计积极应对老龄化
劝君莫恼鬓毛斑,鬓毛斑时也自难。自古以来的养老难题正在21世纪愈演愈烈。
与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相比,七普数据中60岁以上人口已经上升了5.44%,人均寿命不断延长,百岁人生将更加普遍。有研究表明,2022年开始新生人口将会跌至一千万以下,未来的赡养率(即65岁以上的人口和15-64岁人口的比例关系)将由现在的1/5提升到1/2。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加速,年轻人外流,大量老人不得不独守空巢。
诸多社会现象意味着老年人的照料照护职能,不能再由传统家庭承担,而是要向社会和市场寻求答案。尽管我国养老产业历经多年发展和尝试,但面对汹涌而来的老龄化进程,应对之路仍然任重而道远。
当人口结构的快速转换超越了社会支撑体系调整速度,养老便困难重重。老龄人口激增,其所需要的健康、照护服务也在不断增加,特别是老年失能失智的发生率也会明显增高,巨大需求下,我国当下养老服务体系有较大优化空间。
有调研数据显示,2020年底,全国注册登记的养老机构只有3.8万个,各类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约30万个,床位823.8万张,远未达到社区全覆盖。按照养老护理员和老人1:4的比例估算,现在养老护理人员的缺口大概在200万人,护理队伍年龄偏大、职业技术水平偏低等问题也十分突出。
我国养老格局是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被行业称之为“9073”或“9064”,即90%居家养老,7%或6%社区养老,3%或4%机构养老。
对比国外现状,选择机构养老的比例远超这个数字。中国社科院曾专门做过失能失智老年人照顾研究,在家照顾生存期只有27个月,机构照顾生存期却长达44个月。失能失智的老人在机构照顾比居家照顾更科学,但对于注重“孝道”文化的国人来说,理念转变仍需要一段时间。
但亦有例外,我国20世纪60年代及以后出生的长辈在养老观念、消费理念和支付能力上,明显不同于前几代人,当他们步入退休生活时,将对养老服务类型、模式、品质等提出更多新要求。
国家也在持续出台相关政策,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构建和完善兜底性、普惠型、多样化的养老服务体系,满足新时代下的各类养老需求。今年年初,《“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正式下发,使得以往碎片式的养老服务政策得以整合,也让养老服务体系有了更明确的市场定位和发力方向。
新时代、新特点意味着新养老,新养老要由生存必需型向享受型、发展型、参与型转变,实现从养老到享老的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就意味着把我们过去的家事上升到了国事的新高度”,一位养老行业资深研究人士表示。
新要求也意味着新发展机遇。当老龄化叠加寿命延长的现实,如何让长者更舒适、更幸福、更有尊严地老去,成为养老考卷中第一道必答题。
保险,养老体系建设的重要参与者
有研究认为,我国养老服务市场发展近20年,经历了“养老服务市场化——各类市场主体进入——同质竞争——市场重组兼并——非理性扩张——趋于理性”六大阶段,商业模式已趋于清晰,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
央企、国企、地产企业纷纷入局探索适合自身的商业模式,保险行业无论在资金端还是负债端都与养老产业有着天然的匹配性,迅速成为进入养老领域中的重磅主体。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养老保险收支矛盾持续加大,第三支柱在完善我国养老金体系架构、提高国民养老金待遇水平、鼓励国民形成养老储蓄意识和长期养老规划能力、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等方面大有可为。
商业养老保险在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的构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此外,保险资金具有规模大、成本低、期限长、追求长期稳定收益等特点,这决定了保险资金与养老、健康、医疗等产业之间,具有天然的契合点和良好的匹配度,可以为养老事业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助力养老生态打造。
打造“保险+服务”生态圈,以客户为中心,加快建设健康养老服务生态,结合不同销售服务场景,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健康养老服务——已成为行业转型发展的共识。
从当下市场现状来看,已有泰康、太保、太平、新华等多家险企在这一领域展开布局,主流方式是通过重资产投资建设大型养老社区的方式参与,通过购买保险产品赠送养老社区入住资格、优先入住权等服务来实现无形保险产品与有形养老社区的联动。
社区硬件固然重要,但软件服务则更为关键。如何围绕客户满足老年生活的不同服务需求,是险企参与养老产业布局的竞争高地。
“健康”是老年生活的关键词,身体康健,年龄就再也不是问题,因此围绕健康的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等体系化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至关重要。但在人民生活水平日渐提高的当下,在健康基础上追求精神丰富,也是当下旅居养老、老年大学火热的原因。
在泰康的养老社区里,基本都会配备一家康复医院满足基础医疗和康复服务,每位老人也会在“乐泰学院”报上好几门课程,年纪再大也不忘探索世界、拓宽视野。
中国太保旗下的太保家园,则从安居、美食、文娱、健康、智能五个维度,提供全年龄覆盖、全天候响应、全方位呵护的养老服务,更好地满足长者差异化、优质化的养老需求。
7月22日,大家保险发布康养服务体系,涵盖医疗、康复、护理、康乐、旅行、安居、膳食、疗愈等内容,坚持身、心呵护并重,在养老产业的细分领域服务中越走越深。
养老,保险业新的价值增长极?
养老问题严峻的背后,巨大的养老需求酝酿着机遇。
“大家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养老问题了,可搭配养老社区入住权益的产品总会被多咨询几句”,一位保险经纪人表示,由于有客户为获得入住权购买了较大金额产品,她两个月就完成了去年半年的业绩。
近两年,人身险行业保费增速放缓,既往的代理人粗放式展业模式在疫情的叠加下矛盾凸显,一边是深化代理人制度改革,另一边行业则需寻找新的增长机会。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继续演进,医疗健康及养老需求的广阔市场前景,无疑会给行业带来值得期待的增长点。
泰康是最早布局养老行业的,十年时间已足够收获丰富的果实。今天,泰康养老社区已全国布局26城29家,12家开业运营,入住居民6000余人,十年间累计销售件数超15万件,让整个行业都看到了将养老服务做大做深的潜力。
大家保险在诞生之初就锚定了这条赛道,凭借轻资产的物业改造,城心养老产品线已在三城铺开五家社区,旅居产品也在四大旅游城市启动,成立三年就已完成养老叙事。在养老战略的指引下,大家保险以刚性养老需求牵引保险业务发展,2021年养老社区贡献标准保费33.5亿元。
尽管平安、友邦入局稍晚一步,近两年内才开始加码养老产业的建设,但其投入资源之重同样不可小觑。例如,平安决心深耕居家养老,这对于“家”观念深厚的国人来说,是比较有吸引力的服务。
7月2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民政部等十一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鼓励商业保险将老年人预防保健、健康管理、康复、护理等纳入保障范围。
保险业作为养老服务体系中一个重要的支付方,在推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有非常明显的制度优势,一方面,保险作为付款人,有能力通过各种渠道,形成跟服务供给者的互动和融合,也可以自建渠道自己提供相关服务,和客户一起抵抗养老成本抬升的风险,也可以通过积极预防、早诊早治、促进康复等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干预,促成风险的减量,降低自身成本。
“养老社区投资布局是长周期、慢回报项目,从初期投拓、开发建设到运营,最终达到收支平衡通常需要五年左右时间。但如果综合考虑保险端的获益,可大幅缩短达到平衡时间,提升收益率水平。据测算,养老社区单体项目基本回报在3%以上,通过精细化管理或可提升至4%左右;如考虑养老社区为保险主业带来的保费规模和新业务价值,将较大提升养老社区单体项目的投资收益率。此外,养老社区投资现金流特征本身就是前期投入大,中后期有长期、稳定收益回报,与保险负债久期更为匹配,有助于保险资金穿越经济压力周期。”大家保险相关负责人表示。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