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美丽海湾建设风光正好

炎热天气的到来,让象山黄避岙20多公里长的斑斓海岸线成为网红打卡地。而几年前这里还是挖机、船只随意堆放的烂泥滩。昨天,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获悉,三年来,宁波整治修复海岸线110.7公里,长度居全省第一,占全省海岸线整治修复总长度的三分之一。

“优越的海洋资源为宁波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支撑,但在开发利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伤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海岸带脏乱差、滨海湿地退化、海洋生态系统弱化、海岸综合防灾减灾能力降低等一系列问题,为宁波海洋生态敲响了警钟,海岸线生态修复迫在眉睫。

2016年以来,国家支持沿海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作为国家首批“蓝湾”项目,宁波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总投资5.18亿元,中央财政支持4亿元,分别在梅山湾实施象山港梅山湾综合治理工程,在象山县花岙岛实施生态岛礁建设项目。2018年,按照国家和省里的要求,我市启动海岸线整治修复三年行动,涉及全市6个区县(市)49段海岸线,投入资金1.27亿元。

“省里下达的任务是整治修复海岸线110.07公里,到去年底我们就已超额完成任务,共整治修复110.7公里。”这位负责人介绍,海岸线整治修复的主要内容包括岸线污染清理、防灾岸线提升、破损岸线修复、景观岸线提升。全市修复长度排在首位的是象山,达39.3公里,其次是宁海、北仑。

通过修建2.2公里长的栈道,象山松兰山海岸线整治修复工程将沿途5个沙滩串联起来,不仅一改以往粗放式的管理方式,更为中国亚帆基地建设增添了一道亮丽风景。经过几年的海岸线整治修复等综合治理,梅山湾从脏乱差的烂泥滩变成长三角为数不多的蓝色海湾,被列为国家海洋生态修复典型案例。监测显示,梅山湾湾内水质达到Ⅲ类海水水质标准。

“善待海洋就是善待自己”。接下来,我市将继续支持推进中央财政补贴资金项目建设,同时启动新一轮海岸线生态修复摸底调查。

向海而生的宁波,如何守好这片“蓝”?

渔山列岛。(杨忠华 摄)

随着夏季来临,位于北仑的梅山万人沙滩逐渐迎来人流高峰,沙滩的海岸线长度已从试运营时的700米增加到1880米。而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脏乱差的烂泥滩。

8355.8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594.4公里海岸线、600余个海岛,向海而生的宁波如何守好这片“蓝”?

近年来,宁波深入贯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论述,坚决落实海洋强省建设的部署要求,举全市之力推进海洋生态环境治理。

“去年,全市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56.4%,同比提升39.3%,整治修复海岸线110.7公里,修复长度位列全省第一……”日前,在全省召开的有关会议上,宁波的“美丽海湾”建设赢得参会地市点赞。

“坚持系统治理,打造‘蓝色海湾’建设先行市”。新目标之下,水清滩净、渔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美丽海湾”蓝图正在宁波徐徐展开。

梅山湾帆船比赛。(管光金 摄)

■从梅山湾说起

从乱石滩到长三角为数不多的蓝色海湾,如今宁波东部的梅山湾水质稳中趋好、海港壮美大气、岛礁候鸟常歇,被列为国家海洋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梅山湾是如何实现“美丽嬗变”的?“这要归功于宁波2016年启动实施的梅山湾综合整治工程。以改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提升生态价值为核心,架构了岸滩整治、生态修复等‘1+N’综合治理体系。”北仑区治水办相关负责人说。

在具体的治理过程中,基于陆海统筹污染防治,深入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全面排查整改管网,改造提升海湾两岸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持续推进入海河流清淤整治,有序推进截污减排工程建设,投资4亿元筹建春晓净化水厂,开展梅东片养殖塘退塘还田等工程;投资建设梅山水道,实现纳排水量达8.5亿立方米;实施群英碶等建设工程,让春晓片、梅山片淡水直排外海;科学制定水安全应急处理预案,精准实现水质智能化调度;全面推行湾(滩)长制,推进信息化管理,形成湾滩管控闭环……

一系列整治举措,让梅山湾的水生态环境实现了跨越式提升。如今,梅山湾湾内pH值、溶解氧、总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等主要指标均达到Ⅲ类海水水质标准。

近岸海域半封闭的海湾水体,是各类生物繁衍生息的重要生态空间。这位负责人介绍,以植物替代法为主要手段,建立近100亩互花米草治理示范区;实施贝类增殖等项目,降低重点区域赤潮发生频率;科学调度保持湾内水位和盐度……目前,可探知的梅山湾内,鱼、虾、贝、藻以及鸟类等主流生物增至80余种。

绿色生态环境成了发展的“金字招牌”。近几年,宁波充分利用梅山湾“山、海、湖、港、湾、湿地”等特色资源,打造“万人沙滩”“帆船游艇”等亲水环境,配套中国港口博物馆等基础设施,获批省级旅游度假区。建成宁波海洋研究院实践创新基地,成功创建省级研学基地。同时,对标世界级湾区都市品质,宁波正在谋划梅山湾区域产城人融合新平台,与科研院校等对接文旅产业项目,高水平打造滨海休闲旅游目的地。

统计数据显示,如今,梅山湾年均接待游客110万人次,开展科普讲座、研学等活动70余场次。

半边山全景。(孔永奇 摄)

■筑起蓝色屏障

“通过采用浮型饲料,控制投药量,从源头减少污染”“在养鱼塘水流方向上进(曝气)下吸(污水),尾水回用,实现零排放”……

在宁海大佳何镇水产养殖集中区,这些过去在养殖户林恩原看来“没啥花头”的新技术,如今“逢人就顺口道来”。养了20多年鱼的他打心眼里高兴,不仅30多亩鱼塘的养殖废水不再给大海带来污染,更重要的是,眼前鱼塘的产量增长了三分之一,每亩达到200公斤,一年下来收益增长了四成多。

这是宁波加快整治入海河流污染的一个案例。

近些年,巨大的“蓝色财富”在推动海洋经济快速崛起的同时,也使得入海河流携带的氮、磷和重金属污染物超过重点海域环境容量,近岸海域、海岛、海岸线逐渐变为“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

根据不同类别的入海排污口,宁波一方面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另一方面,从工业企业污水零直排创建入手,实施工业企业生产废水、生活污水、初期雨水分别收集处置。

针对养殖碶闸数量多、整治难度大的特点,宁波持续优化水产养殖业空间布局,开展水产养殖尾水处理试点。同时,制定“一河一策”,持续提升入海河流水质。截至去年底,47条主要入海河流水质功能达标率100%,重点入海排污口在线监控覆盖率达到100%。

“一河一策”“一口一策”“联防联治”……2014年至今,宁波以“陆海统筹、河海兼顾、上下联动、协同共治”为美丽海湾建设的关键点,全力推进象山港、杭州湾、三门湾区域的污染防治工作,突围出一条陆海联动的现代化生态治理新路。

以象山港为例,宁波将象山港海域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纳入地方政府工作目标责任考核。4年间,象山港区域共有效减少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等陆源污染物入海量7.98万吨,关停搬迁象山港重污染直排入海企业两家。象山港区域也因此成为国家总氮控制试点。“接下来我们力争用两年到三年时间,让象山港区域成为全国近岸海域治理的‘宁波样本’。”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

与此同时,我市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从2010年开始,宁波先后对石浦港、松兰山、桐照、梅山湾等海域进行了生态修复。增殖放流33亿尾(例),完成海岸带修复110.7公里,建成3个国家级海洋保护区,1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多措并举的守护,也为这片大海筑起了一道“蓝色屏障”。由此带来的是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的逐步改善,“水清鱼跃”的景象开始重新回归。

■亮出治海“黑科技”

海岸线向内两公里处,一架无人机正在沿线执行空中巡查。操作人员通过监视器,察看入海河流排污异常情况、有无非法垃圾倾倒点以及非法围海填海现象。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队队长费良汉介绍,每个季度至少一次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空中巡查已是常态化。

城外是三江汇流入海,城内是六条塘河穿行,仅城区就有内河165条。水网相连,水系相通,一处污染,则处处污染。如何管控全域水体,守护一方美丽海湾?

近年来,宁波以数字赋能作答,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将河湖湾数据、河(湾)长档案、巡查信息、管理机制等情况纳入信息化管理轨道,构筑起全周期智慧治理的美丽海湾新格局。

建成水质自动监测站点,成立全省首个无人机执法小队,并拓展水质24小时监测、AR河海智能巡逻、卫星遥感海漂垃圾监测、高光谱水质反演等应用场景;建立监测监管动态数据库,对各条数据进行针对性问题诊断;建立“黑、红、绿”三色预警督办机制……聚力“科技治海”,宁波持续打造动态“活地图”,让近岸海域污染问题“无处藏身”。

为了让污染防治更加协调,宁波全力打通数据“任督二脉”。近几年,已经建成“宁波市生态环境问题‘举一反三’大排查大整改”一体化协同管理系统,建立统一框架体系的市环境总图和数据总库,实行上下平台打通,全市数据共享,并在全市层面形成“大脑中枢”,科学有效地调动各方力量和资源协同联动治理河海水,全市治水一盘棋大局已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