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支撑,粮食仓储由“安全储粮”向“绿色优储”跃升

原标题:科技支撑,粮食仓储由“安全储粮”向“绿色优储”跃升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杨召奎

记者从近日举行的2023年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活动周启动式上获悉,近年来,我国在粮食储藏等方面,积极采用新技术、新设备,使粮食损失率大大降低,粮食仓储正在由“安全储粮”向“绿色优储”高质量发展阶段跃升。


(资料图)

“要坚持科技为先,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粮食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全链条推动节粮减损,牢牢把住国家粮食安全的主动权。”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副主任,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丛亮在启动式上说。

节粮减损增加“无形良田”

5月11日,丛亮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九连丰,总产量连续8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口粮自给率在100%以上,谷物自给率在95%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大概480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库存丰盈,夯实 了粮食安全的基础,但粮食损失浪费现象仍然存在。专家指出,节粮减损等同于粮食增产,是增加粮食有效供给的“无形良田”。

近年来,我国进一步将节粮减损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工作之一,加强粮食生产、收购、储存、运输、加工、销售、消费等全链条管理,推广粮食产后减损技术,不断提升减损能力。

据悉,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一方面抓为农服务减少收购损失。目前,全国已安排建设了5500多个专业化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在农民收获粮食时提供清理、干燥、储存等服务,推广使用近1000万套农户科学储粮装具,按要求使用装具的农户储粮损失由平均8%降至2%以内。另一方面,抓技术应用减少储运等环节损失,我国国有粮库储藏周期粮食的综合损失率降到1%以内。

新技术使国有粮库粮食损失率大幅降低

科学储粮、科技保粮是确保粮食数量、质量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切实管好大国粮仓的应有之义。近年来,我国粮食仓储设施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储粮技术总体处于世界较先进水平。

“利用‘四合一’储粮技术,气调储粮,控温储粮等技术,可以改善储存条件和储存粮食质量,减少坏粮损失。新技术应用后,我国国有粮库储藏周期粮食的综合损失率降到1%以内,我国粮食仓储正在由“安全储粮”向“绿色优储”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跃升迈进。”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据悉,目前,粮情检测、机械通风、环流熏蒸、谷物冷却“四合一”储粮技术已成为国有粮库的标配。在控温储粮技术方面,浅层地能低温储粮、内环流控温等技术可实现低温准低温储粮,有效降低粮食损耗,保证粮食品质,目前全国应用控温储粮技术仓容超过1亿吨。在气调储粮技术方敏,通过向气密性良好的密闭粮仓或覆膜粮堆充入氮气或二氧化碳等,营造低氧环境,可以有效防治储粮虫霉,减少化学药剂使用,延缓粮食品质劣变,目前气调技术应用仓容达3500万吨。

在粮食运输环节,我国开发应用铁水联运接卸、运输专用车、散粮物流装具等技术装备,减少粮食运输损耗。同时,我国还抓适度加工减少成品粮生产损失。针对粮食过度加工的实际问题,加大适度加工技术研发及成果推广力度,升级改造加工设备,减少不必要的粮食、油料损失和消耗,提高成品粮出品率和副产物综合利用率,科学制定适度加工的国家和行业标准,用标准引领节粮。

“切实推进全链条节约减损,需要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从业者、消费者同向而行、向心发力,我们下一步会一如既往、持之以恒抓好节粮减损工作,耕好节粮减损这块‘无形良田’、更好端牢‘国人饭碗’。”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有关负责人说。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