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常委会持续深化创新环境报告制度 为环境守望监督 让绿水青山永驻

东部新城。(唐严 摄)

让山川林木葱郁,让大地遍染绿色,让天空湛蓝清新,让河湖鱼翔浅底……这是建设美丽宁波的动人蓝图,也是宁波人民美好生活所系。

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把环境保护作为监督工作重点,用法治的力量保护生态环境。2018年,环境报告制度在宁波正式落地。

开展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报告工作,是人大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定职责,也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抓手。

从市县两级到市县乡三级全覆盖,环境报告制度在我市持续走向常态和规范。今年,市人大常委会积极探索、锐意创新,在听取报告、分组审议基础上,首次举行联组审议,建设首个数字化应用场景,开展环境报告的满意度测评,着力推动环境监督系统化、规范化、精准化、数字化。

厚植生态文明法治根基,守护美丽宁波绿水青山,空气常新、绿水长流、青山常在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环境报告工作进入第四年 持续走向常态化和规范化

2018年的春天,注定是宁波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的一个全新起点。3月23日,市人大常委会首次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宁波市2017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

环境报告制度自此在宁波落地:无论是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还是年度环保目标完成情况,关注整体环境质量,落实环境报告“年检”制度,成为宁波人大的“规定”动作。

环境报告制度,是各级政府向本级人大或其常委会(乡镇人大主席团)报告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推进形成政府自觉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主动接受人大监督的长效机制。

“宁波全面落实环境报告制度,就是为了推动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监督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助力建设法治宁波、美丽宁波。”市人大常委会城建环资工委负责人说。

自2018年宁波正式实施环境报告制度以来,我市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积极筹划,将听取和审议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列入年度监督工作计划,形成定期审议的工作机制。近年来,从市、县两级到市、县、乡三级全覆盖,此项制度在宁波持续走向常态化和规范化。

今年是市人大常委会依法听取和审议环境报告的第四年。市人大常委会在往年分组审议的基础上,首次组织联组会议审议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报告。

提高审议质量是人大履好职、行好权的关键。在本届市人大常委会依法履职的最后一年,以这种创新性方式强化审议工作,更凸显了市人大常委会不断提升审议质量、推进高水平履职的使命担当。

近几年宁波的环境报告制度改革一直在路上,前年实现市、县两级全覆盖,去年实现市、县、乡三级报告标准化、规范化,今年又对审议报告的形式进行改进,目的就是想不断整合监督力量、提高监督质量,以更加系统的综合集成监督成果回应人民群众的重大关切。

■创新全链条制度设计再造 新增联组审议满意度测评

今年4月底,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听取了市政府关于我市2020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对政府年度环境报告进行联组审议和满意度测评,有助于增强审议的深度和力度,这在我市尚属首次。

为做好今年环境报告工作,市人大常委会及早启动谋划,研究顶层设计,创新全链条制度设计再造,同步开展系列座谈和专家评估、专题视察和暗访。通过深入调研,摸清我市2020年度及“十三五”以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全面掌握工作中存在的共性和突出问题,为听取和审议报告打好基础。

会上,市政府报告显示,2020年,我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稳定向好,全面完成市政府年度工作目标,污染防治攻坚战圆满收官,美丽宁波建设取得良好成效。

6位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人大代表先后作审议发言。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诸国平建议,加强水环境治理顶层设计,下大力气提高污水收集及处理率,努力削减面源污染。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董学东建议,加快优化我市能源结构,加快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和区域产业布局优化调整。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肖子策建议,以完善环保工作体制、强化常态化监管、实现环境执法智慧监管等为重点,提升环境治理的长效化、法治化、数字化水平。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赵永清建议,加快我市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加大土壤污染治理力度。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朱升海建议,提升垃圾分类智能化、数字化水平,强化对垃圾处理的技术攻关。市人大代表王兆伟建议,扶持海洋生物企业和相关产业,发展可控的海藻养殖,以促进海洋生态问题的解决。

为了增强监督刚性和针对性,在分组审议、联组审议基础上,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对市政府2020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研究处理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的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对全市环境质量成效进行评价。测评结果为“满意”。

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成绩不俗,但与中央和省市委要求、人民群众期待、更高水平美丽宁波建设目标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实现全面绿色转型的基础依然薄弱,生态环境保护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下一步,应依法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强化法律法规实施,高水平打造美丽宁波升级版。

■数字化为人大环境监督赋能 环境报告特色应用场景亮相

在今年联组审议现场,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们打开“代表履职”APP,“环境监督”应用场景令大家眼前一亮。看到这个特色应用场景,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代表们连连称赞。

环境保护专项监督特色应用场景的建立和运用,是宁波人大监督工作和数字技术相结合的一项创新实践。今年初以来,市人大常委会贯彻落实省委、市委数字化改革部署要求,围绕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监督,依托宁波人大数字平台和政府基础平台,探索构建宁波市人大首个特色应用场景。

从3月中旬完成监督系统总体设计、系统框架搭建,到4月中旬完成资料、数据图表上线,环境保护专项监督特色应用场景由环境状况、文件材料、社情民意、视察调研、审议测评、跟踪监督等六个模块构成。

打开“环境状况”模块,2016年至2020年宁波市大气、水、土壤、海洋环境、生态资源、环境风险、噪音检测等重要指标的数据表、趋势图、折线图一目了然,系统还嵌入了数字环境地图,可以实现全市域各监测点的空气质量、应用水水源检测、地表水交接断面检测、市区降尘质量等指标的实时呈现,提供实时查询。

“环境保护工作的社会关注度非常高,我因为工作的关系也一直关注环境保护工作,但有一个问题经常困扰我:每次为准备会议审议发言,自己要到处查找资料和数据,耗费很多时间不说,还不一定能找齐。有了这个专门的数字化场景,查找资料和数据方便多了。”市人大代表吴宗良说。

“不光找资料方便,有了这个平台,任何时候想了解全市环境保护有关情况,随时可以查看。”市人大代表王文成说,“而且有了这个系统,有什么意见建议随时可以提,太方便了。”

市人大常委会城建环资工委负责人表示,人大环境监督特色应用场景的建设和运用,让人大代表得以充分运用数字化载体、数字化路径,获取所需信息资源,较好地提高年度环境报告的审议质量和环境监督工作质效。目前,正在起草《宁波市人大常委会关于深化环境报告制度的实施办法》,以进一步提升规范化、制度化水平。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余红艺指出,要围绕更好提高监督精准性、更好发挥代表主体作用这一目标,以场景数字化建设为牵引,全面优化环境监督工作架构、方式流程、手段工具,既大胆探索,又蹄疾步稳,真正做到数字技术与代表履职、环境监督的全面深度融合,不断提升环境监督科学化、精准化、高效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