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7位援疆老师载誉归来 翻越4000多公里 把教学经验带到祖国的边疆
2020年4月26日,海宁市教育系统7位老师启程,飞往4000多公里外的新疆沙雅县,他们要在当地开展为期一年半的援疆工作。2021年6月底,他们从阿克苏机场起飞,越过皑皑白雪和高山,从大西北回到了家乡海宁。一年多的援疆工作圆满结束。7位老师分别来自海宁市紫微高级中学、海宁市第一中学、海宁市第三中学、海宁市周王庙镇钱塘江学校等学校。作为浙江省第二批“万名教师支教计划”的援疆教师,一年半的时间里,他们经受了风雪、升华了人生。近日,记者在学校见到了他们,他们将援疆的点点滴滴娓娓道来……
沙雅已经是我的第二故乡
人物名片:沈伟芳,海宁市第一中学数学老师,赴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第二中学任教高三数学,教龄18年。
其实我们本该是2020年2月份去新疆的,但由于疫情,我们延后至4月份才抵达。一到沙雅,我们就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当中。刚去的时候,我带的是沙雅二中高二的一个班级。一个学期之后,孩子们舍不得我,向上面申请让我再带她们一年。所以我把她们带到了高三毕业。
支教对我们的个人教学经验甚至体力上都很有要求。新疆的白天特别长,高一高二上午9点多开始上课,但高三年级为了适应高考时间,7点50分开始上第一节课。新疆地大物博,其他本地的老师家都住得远,来学校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所以早晨第一节课,就由我们支教团的老师帮忙上。我一般要等上完第一节课,9点多点的时候才吃上早饭。晚自修在11点半结束,等我们结束完一天的工作回宿舍的时候,宿舍已经熄灯了。
回想当时支教的初衷,其实特别简单。我希望能够把自己18年来的教学经验带到祖国的边疆去。一年半下来,真的很有收获。我带的高三毕业班在这次高考上,成绩比较理想。在我们离开的时候,沙雅二中的领导跟我们说:“这届高三的成绩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对老师来说,最大的收获就是学生能够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下,有所长进和进步。我已经把那里当成我的第二故乡了。
一年半听起来漫长 但弥足珍贵
人物名片:许亚玲,海宁市紫微高级中学语文老师,赴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第二中学任教高中语文,教龄25年。
到新疆的时候,刚开始确实不太习惯,风沙大、紫外线强,条件比较艰苦。但是人生不是一直能享受的,我把它当成一次对自己的挑战的历练。在教学上,由于资源匮乏,那里的学生阅读书籍比较少,所以我经常向他们推荐一些经典名著,给他们开设阅读课;由于那边新老师比较多,我们支教团的老师会经常去听新老师的课,指导他们的备课和课堂教学环节,传授他们课堂上的实践经验,比如教学内容怎么安排、怎么跟学生互动和提问等等,这样的“传帮带”活动也实现了输血向造血的转变,把我们比较先进的教学理念带给新疆沙雅当地的一些年轻教师,让他们快速成长。
高中教学任务重,需要做的工作也多,家里孩子又正值高三的关口,但我仍觉得这趟旅途十分值得。沙雅二中的学生和我们这里的孩子很不一样,虽然没有城市里的孩子这么见多识广,但他们很淳朴、善良。临行前的最后一堂课,班上40多个孩子送了我一个大蛋糕,还送了我一顶手工编织的帽子。满满一箱的告别信,里面有他们真挚的感谢和思念。回过头来,一年半的经历听起来很漫长,但这份记忆却又格外珍贵,除了增长见识、锻炼能力之外,我还收获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大家互相陪伴、互相支持。
援疆支教,让我找回了初心
人物名片:王轶菁,海宁市第五中学英语老师,赴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第二中学任教初中英语,教龄14年。
大学毕业后,我就在海宁市第五中学教英语。10多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总觉得年复一年的教学工作,让我在这份职业道路上多了一份迷茫。就在这个时候,我的眼前出现了“援疆”二字,为什么不去试试,看看外面的世界呢?就这样,我报名了第二批“万名教师支教计划”。
刚到沙雅县时,不论是环境还是饮食,我都是不适应的。当地气候干燥,多黄沙,前一个月每天早上我都会流鼻血,办公桌如果一周不擦,就会积上一层厚厚的细沙。尽管如此,我们每位支教老师很快就投入到了教学工作中。对于我所教授的英语来说,当地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我就认真教、反复教。同时,对当地老师的“传帮带”和培训也尤为重要,课余时间,我就会和老师们分享主题讲座,录微课。期间,还跟着老师去学生家里家访,参与了学校募捐等。
6月24日,我们突然接到通知说支教结束,过几天就要返回海宁。听到这个消息,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放不下这里的学生和老师。临走时,学生们写了很多小纸条给我,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娇小的男生递给我一份信,跟我说:“老师,你回去再看。”看完那封长长的信,我的心跟着眼睛一起变得湿润起来。也许援疆的过程是艰苦的,但也正是这次短暂的支教,让我找回了教师的那份初心。未来,我会带着这份初心,继续奔跑在教学道路上。
收获了白发,更收获了认可和成长
人物名片:杜新妹,海宁市第三中学语文老师,赴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第二中学任教初中语文,教龄30年。
你知道我回海宁后,同是老师的老公送了我一份什么礼物吗?黑发的补品!他知道,我这援疆一年半里,白头发多了不少。
其实,这不是我第一次支教。2007年时,我和其他几位老师自发去了贵州支教,也是从那时起,我深刻明白了支教的意义,不仅能提升自己,更能真正帮助当地的学生和老师。所以在得知海宁也有援疆支教活动后,我立马和老公一起报名了,我们想着,反正儿子也长大了,不如夫妻俩一起去西部支教。不过老公的“运气”没我好,我报上了,他没有。有过贵州支教的经验,初到新疆沙雅县时,我们几位老师很快就投入到了教学中。在对当地老师“传帮带”中,我觉得只面对一所学校是不够的,于是我又和几位老师一起跑遍了全县的其他几所学校去讲座,就希望能把我们好的教学经验留在那里,惠及更多的老师和学生。可能一开始在语言沟通上不大顺利,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我们也慢慢适应了。分别时,学生还买了礼物给我,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学生家长知道我们要回海宁后,发了一条私信:“老师,以后孩子的每一点进步我们都要和你分享!”
这次支教带给我的收获,不仅仅是学生、老师对我的认可,更是我在思想上多了一份对教育本质的思考,我的心灵也受到了一次洗涤。
我实现了援疆的梦想
人物名片:张琦,海宁市周王庙镇钱塘江学校科学老师,赴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第二中学任教初中物理,教龄25年。
不瞒你说,我一直有一个援疆的梦想。2019年时,我就报名了援疆支教,但当时学科不符合,没报上。去年看到嘉兴启动了第二批“万名教师支教计划”,我又立马报名了,这次终于成功了,我的梦想终于实现了!当我和家里的老母亲说要去新疆时,她是不理解的,“为什么要跑那么远去教书?”她这样问,但我心里知道,那里有一群孩子和老师都很需要我们。
到了新疆后,我负责2个班的教学和对老师的“传帮带”,工作量还是很大的。课堂上,我更愿意用作实验的方式,帮助他们去理解课本知识点,他们也爱上了做实验。面对基础差的孩子,我只能一对一辅导。我还留给他们了一首学习“三字经”口诀——“上课听、积极答;做笔记、勤复习;自己做,及时交”,只要把这些学习方法牢牢记在心里,即使我回来了,相信他们在学习物理学科上也能游刃有余。知道自己即将结束援疆工作,我很不舍,最后几天的课上,我说,要好好珍惜我们相处的时间,孩子们似乎也明白了这句话的意义,学得很认真,不久前期末考成绩出来了,他们没让我失望,成绩都很不错。
现在回来几天了,我才缓缓打开学生们写给我的告别纸条,但看完一张我就不敢继续看下去了,眼睛都红了。这位学生在纸条里写着:“张老师,你不用特意去染黑你的头发,我觉得一头白发很潮流,很和蔼可亲。”如果还有机会,我想我还是会选择“回到”新疆,去支教,去圆梦。